第17章 科举风波

科举考试的筹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这场考试的公平公正,关乎着无数寒门士子的命运,更关乎着大秦未来的人才选拔走向。林宇深知责任重大,故而全身心投入其中,亲自监督考场布置的每一处角落,仔细审核每一道试题。

咸阳城内外,大街小巷都张贴着招募考生的告示。那告示上的字迹,仿佛带着无形的魔力,吸引着各地寒门学子的目光。这些学子们,或家境贫寒却怀揣着青云之志,或出身微末仍心怀治国安邦之抱负。他们一看到告示,眼中便燃起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他们纷纷收拾起简单的行囊,告别故乡的亲人,踏上奔赴咸阳的征程。一路上,有人风餐露宿,有人日夜兼程,那是他们对未来的执着追寻。

然而,就在考试前夜,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所有的宁静。有考生怀着愤懑与担忧,向官府举报,声称考题己被提前泄露给了几家世家大族的子弟。林宇听闻此消息,顿时怒从心头起。他深知,考试的公平性是科举制度的生命线,若此事属实,后果不堪设想。

林宇立刻雷厉风行地展开调查。他带领着一众可靠的手下,如同猎犬追踪猎物一般,对每一个可能的线索都不放过。他们从试题保管的流程入手,逐一排查接触过试题的人员。经过一番细致入微的排查,终于发现了那个隐藏在暗处的“毒瘤”——负责保管试题的官员,竟然是世家大族安插的眼线。这个官员平日里伪装得极好,谁能想到他竟做出如此卑劣之事。

消息一经传开,整个咸阳城仿佛被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舆论瞬间哗然。那些本就对科举制度心怀不满,认为此举威胁到自身利益的世家大族,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趁机煽风点火。他们在市井街巷间散布谣言,声称科举考试不过是一场闹剧,根本不公,寒门士子生来低贱,难登大雅之堂。这些言论如同病毒一般迅速传播,使得民众对科举制度的信任开始动摇。

朝堂之上,大臣们也因此事再次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支持科举制度的大臣们,深知科举对于大秦选拔人才、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意义,他们据理力争,指责世家大族的恶劣行径,要求严惩泄露考题之人,以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而那些与世家大族关系密切,或是思想守旧的大臣,则在世家大族的煽动下,附和着声称科举制度本就存在诸多问题,此次事件便是例证,妄图借此机会废除科举制度。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争吵不休,朝堂之上一片混乱。

林宇深知,此事己然到了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若处理不好,不仅科举制度会如夭折的幼苗般毁于一旦,之前辛苦推行的新政的公信力也将遭受重创,民众对朝廷的信任会大打折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林宇当机立断,做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其一,为确保考试的公平性,临时更改考题。他与几位学识渊博、值得信赖的同僚,在一夜之间,重新拟定了一套严谨且全面的试题。其二,考试当天,他亲自担任监考,以便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同时,为防止有人蓄意捣乱破坏,他向嬴政请求派遣禁军全程护卫考场,以确保考试能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科举考试当天,咸阳城万人空巷。百姓们或是怀着对科举的关注,或是对这场风波的好奇,纷纷涌上街头。考生们怀揣着忐忑与期待,迈着略显沉重又充满希望的步伐步入考场。林宇身着庄重的官服,神色严肃地站在主考官席上,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位考生。他的眼神中,既有对考生们的期许,也有对维护考试公正的坚定决心。

考试过程中,林宇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他在考场中来回踱步,敏锐地观察着每一个考生的举动。很快,他便发现了异常。有几个世家子弟,答题时显得过于从容自信,与其他考生的紧张状态截然不同。林宇走近查看他们的答卷,竟发现这些答卷与之前泄露的旧题高度相似。林宇心中一凛,当场毫不留情地宣布将他们逐出考场,并下令将这些人严加审问。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涉事官员和世家子弟再也无法狡辩,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嬴政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他深知此事的严重性,若不严肃处理,必将寒了天下士子之心,动摇大秦的根基。于是,嬴政果断下令,对所有相关人员严惩不贷。同时,为了彰显朝廷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嬴政当众褒奖林宇的公正严明,称赞他在此次事件中的果断处理,为大秦保住了科举制度这一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这场风波过后,不仅科举制度得以保全,更让天下百姓看到了大秦改革的坚定决心。百姓们从此次事件中,看到了朝廷对公平公正的坚守,对破坏规则之人的零容忍。林宇趁热打铁,在考试结束后,亲自审阅答卷。他如同一位在沙中淘金的匠人,仔细甄别每一份答卷,力求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抱负的优秀寒门士子。

终于,一批才华横溢、心怀壮志的寒门士子脱颖而出。他们的入选,为大秦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勃勃生机。这些寒门士子,带着不同于世家大族子弟的质朴与坚韧,带着对改变国家命运的使命感,踏入了大秦的官僚舞台。而林宇,也凭借着此次对科举风波的妥善处理,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为大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