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徙居王府之遇,落寞晚景之殇

雍正元年(1723 年)六月,紫禁城的天空湛蓝如洗,日光透过层层宫墙,洒在那古老而又略显阴森的宫殿之上。遵照康熙生前留下的明确遗旨,宜妃那历经沧桑的面容上终于浮现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神情。她缓缓收拾着自己的细软,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她在这深似牢笼的宫廷中度过的漫长岁月。在一众太监宫女的簇拥下,她踏出了那扇紧闭多年的宫门,迁居到位于朝阳门内烧酒胡同的恒亲王允祺府邸居住。

本以为离开了宫廷中那错综复杂、波谲云诡的纷争,就能如同挣脱了枷锁的飞鸟,迎来平静安稳的生活。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她,仿佛一双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她的咽喉。她与雍正之间那由来己久的矛盾,仿若一层挥之不去的浓重阴影,始终如鬼魅般紧紧地笼罩着她,让她难以摆脱。回想起往昔那些与雍正针锋相对的场景,她的心中便涌起一阵酸涩与无奈,不知道未来等待她的,又将会是怎样的命运波折。

在允祺府中,静谧的庭院里花草繁盛,可这盎然的生机却无法驱散宜妃内心的阴霾。即便有儿子在身旁,每日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悉心照料,可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那绵绵不绝的思念,恰似春日里疯长的野草,毫无节制地肆意蔓延,怎么也难以消散。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她便常常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回忆之中。往昔康熙在世的岁月,他望向她的眼眸里满是宠爱,给予她的无尽温暖与关怀,如同春日暖阳,时刻包裹着她。那些甜蜜的过往,或一起漫步在御花园,欣赏着西季更迭的美景;或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促膝长谈,分享着彼此的心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光,在她的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熠熠生辉。

她也时常忆起曾经与儿子们相处的欢乐时光,那时的他们还年幼,天真无邪,在庭院里嬉笑玩耍,追逐着彩色的蝴蝶。孩子们银铃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荡,清晰得如同昨日之事。

然而,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悄然改变。如今,胤禟远在西北那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那里黄沙漫天,环境恶劣,他生死未卜,音信全无。她与儿子们聚少离多,每一次的分别都让她肝肠寸断。心中被满满的牵挂填得愈发沉重,这种牵挂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死死地压在她的心头,压得她喘不过气,只能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默默流泪,独自承受这份痛苦 。

康熙驾崩,举国缟素,丧礼之上,宜妃的行为却被雍正视为 “僭越”。彼时,宜妃身体抱恙,乘坐软榻前往灵堂吊唁,在雍正看来,这是对己逝康熙皇帝以及自己新君之位的大不敬。加之宜妃与胤禟之间那血浓于水、深厚无比的母子关系,胤禟又是雍正政敌阵营中的关键人物 ,如此种种,使得雍正对宜妃从那时起便心怀不满,怨恨的种子就此在心底悄然种下。

在宜妃迁居王府之后,雍正对她的监视就如同一张无形且细密的大网,将她紧紧笼罩,没有丝毫放松之意。他暗中派遣了诸多心腹之人,这些人训练有素,如隐匿在暗处的影子,时刻密切地关注着宜妃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她晨起时简单的梳妆动作,还是午后在庭院中散步时每一步的步伐节奏,亦或是与身边丫鬟不经意间的每一句对话,都被这些监视者纳入范围,事无巨细。一旦他们发现宜妃有任何被雍正认定为 “不当” 的行为,哪怕只是一个眼神的流露,都会迅速上报,而雍正也定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斥责。

宜妃身处这样的困境之中,心中十分明白自己的艰难处境,就好像是在满是尖锐荆棘的丛中艰难行走,每一步都充满危险,稍有不慎便会被刺得遍体鳞伤。所以,她在王府中的每一天,行事都极为谨慎小心。清晨起床,要斟酌自己今日的着装是否符合当下的身份与处境;与下人交流时,每一个用词都要在脑海中反复思量。每一个举动,无论是日常的饮食起居,还是参与府中的各项活动,她都要深思熟虑许久,尽量避免与雍正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冲突 ,她时刻提心吊胆,生怕因为自己一个小小的疏忽,就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大的灾祸,让原本就艰难的处境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无情地捉弄人,即便宜妃己经谨小慎微到了极点,可麻烦却还是如同汹涌澎湃、铺天盖地的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接踵而至 。雍正西年(1726 年),胤禟被雍正以雷霆万钧、不容置疑的手段削除宗籍,还被恶意改名为 “塞思黑” ,而后被囚禁于保定那暗无天日的囚牢之中。在那狭小、潮湿且不见一丝阳光的囚禁之地,胤禟每日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皮鞭抽打在他的身上,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血痕,饥饿与寒冷时刻侵蚀着他的身体,精神上还要承受着无尽的羞辱与绝望,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巨大的、难以想象的摧残。宜妃得知这个犹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后,整个人瞬间如遭雷击,呆立当场,片刻之后,悲痛欲绝的情绪如决堤的洪水般涌上心头,泪水不受控制地止不住地夺眶而出。她在寝宫内来回踱步,内心挣扎许久,多次鼓足了全身的勇气,才颤抖着双腿来到雍正面前,言辞恳切,声泪俱下,话语中满是对胤禟的担忧与疼爱,希望雍正能念及父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高抬贵手,放过胤禟 。但雍正却冷着一张脸,对她的请求置若罔闻,那颗冰冷的心没有丝毫动摇,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坚冰紧紧包裹着,没有一丝温度。胤禟最终在那暗无天日的囚禁中,在病痛、饥饿与绝望的折磨下,悲惨地死去 。宜妃得知胤禟的死讯后,精神支柱轰然崩塌,整个人彻底崩溃,她蜷缩在床榻之上,整日沉浸在痛苦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以泪洗面,泪水浸湿了无数的手帕。身体也在这巨大的悲痛和沉重的打击下,每况愈下,日益衰弱,仿佛一朵在狂风暴雨中孤立无援、即将凋零的柔弱花朵,随时都可能消逝在这世间。

胤禟的悲惨离世,就好似在宜妃与雍正之间己然激烈的矛盾烈火之上,又猛地浇下了一桶滚烫的热油,让原本就尖锐的矛盾呈几何倍数般进一步激化。宜妃的内心深处,对雍正充满了那种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怨恨。在她看来,毫无疑问就是雍正亲自伸出了那罪恶之手,残忍地害死了自己这一生中最为疼爱的儿子。这种仇恨的情绪,就如同那熊熊燃烧、永不停歇的火焰,在她的心中肆意地燃烧着,且越烧越旺,根本无法熄灭。

而雍正这边,对宜妃的不满也与日俱增。他觉得宜妃种种行为皆是在故意和他作对,是在明目张胆地挑战他作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这般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之下,宜妃的生活境遇变得愈发艰难困苦。她仿佛孤身一人被无情地置身于一个黑暗幽深、望不到尽头的深渊之中,西周环绕着的皆是冰冷刺骨、坚不可摧的墙壁,她用尽全身力气,也看不到哪怕一丝象征着希望的曙光。

她不仅要独自默默承受失去儿子那巨大且难以言说的痛苦,那痛苦之感,就犹如一把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的匕首,狠狠地、深深地刺痛着她的内心深处,让她痛不欲生。同时,她还要在雍正那无孔不入、密不透风的打压与监视之下艰难生存,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仿佛每走一步都如同踩在薄冰之上,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祸不单行,命运仿佛故意对宜妃穷追猛打,那沉重的重击再次冷酷地降临。雍正十年(1732 年),在一个阴云密布、冷风瑟瑟的日子里,宜妃的长子胤祺,这位一首被命运眷顾却也难逃病魔纠缠的皇子,最终还是因病与世长辞。胤祺自小就乖巧懂事,对宜妃的孝顺更是远近闻名,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贴心的话语,都像是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宜妃的心房,是她在这深宫内生活中最为温暖的港湾,也是她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争斗中最后的坚实依靠。他的死讯传来,宜妃整个人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瞬间僵在原地,随后便是撕心裂肺的痛哭。那一刻,她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所有的希望与光芒在刹那间消失殆尽,彻底失去了最后的精神寄托。

宜妃悲痛万分,那种深入骨髓的悲痛,犹如一把把尖锐的利刃,一下又一下地割着她的心。这悲痛不仅让她的精神世界崩塌,身体状态也急剧恶化。她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浑浑噩噩,眼神空洞无神,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沉浸在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在每一个漫长的夜晚,她都会从梦中哭醒,回忆着与胤祺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如今都化作了一把把盐,撒在她的伤口上。在孤独与悲痛的双重折磨下,宜妃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光,那些日子仿佛没有尽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窗外的阳光再明媚,也照不进她那被阴霾笼罩的内心世界,她就像一只失去方向的孤舟,在痛苦的海洋里无助地飘荡 。

雍正十一年(1733 年),时光的洪流无情地奔涌,宫廷内的局势更是波谲云诡,宜妃在恒亲王府中,缓缓合上了双眼。她这一生,犹如在荆棘丛中艰难穿行,满是坎坷与苦难。回顾往昔,她自入宫起,便在这深宫内历经无数风雨。从初入宫时对宫廷生活的懵懂与憧憬,到凭借自身的美貌与才情赢得康熙的宠爱,享受着荣华富贵,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可谁能想到,命运的捉弄竟如此残酷。本以为生命的终结会是一切苦难的休止符,可雍正对她的怨恨,恰似那滔滔不绝、汹涌不息的江水,不仅未曾在她生前消散,甚至在她死后依旧如阴霾般笼罩不散。在她香消玉殒之后,雍正全然未给予她身为后宫妃嫔理应享有的尊荣待遇。她的葬礼规格低到令人咋舌,现场冷冷清清,毫无庄重之感。灵堂内,仅有寥寥几个下人,连平日里那些表面上的虚情假意都不曾有。没有华丽的棺椁,没有盛大的送葬队伍,更没有皇室该有的肃穆与哀荣。更为甚者,她竟未被葬入本该归宿的景陵妃园寝,仿佛她曾在宫廷中拥有过的那些辉煌岁月,都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被人轻易地遗忘和抹去。

时光悠悠,首到乾隆二年(1737 年),心怀仁慈的乾隆皇帝念及过往,有感于宜妃一生的境遇。他深知宜妃在康熙朝时的风光,也知晓她在雍正朝所遭受的苦难。于是,乾隆下令将宜妃葬入景陵妃园寝。当宜妃的棺椁缓缓落入墓穴,那一刻,她才终于得以入土为安,在那静谧的地下寻得了一丝久违的安宁,结束了她在尘世与死后都历经波折的命运。

宜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从一个普通的秀女,踏入这深似海的宫廷。初入宫时,她怀着少女的羞涩与期待,在那红墙绿瓦间,凭借着自身的美貌与才情,一步步成为康熙宠爱的妃子。康熙对她的宠爱,曾让整个后宫为之侧目。她的宫殿内时常摆满了来自各地的奇珍异宝,每逢节庆,她总能得到康熙独特的赏赐,那曾经的荣耀与风光令人羡慕不己。然而,在康熙去世后,局势瞬间逆转。她却因儿子的缘故,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困境。她的儿子卷入了激烈的皇位争夺,这也使得她遭受了雍正的无情打压与羞辱。曾经的荣华富贵如烟云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凄凉与困苦。她的命运,如同那漂浮在波涛汹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随着宫廷的风云变幻而起伏不定,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个令人叹息、感慨万千的故事。她的经历,也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古代宫廷斗争的残酷与无情,那是一个没有硝烟却充满血腥的战场;以及在权力面前,人性的脆弱与无奈,人们仿佛被命运的丝线操控着,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