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孩名叫钱晓峰,今年18 岁。
他和苏知若一同在孤儿院长大,情同手足。
在他身后,还站着两男一女三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学生。
女孩名叫沈冰洁,宛如一朵清新的百合。
男孩分别是邹振林和关爱华,恰似两棵挺拔的青松。
这三个人都是钱晓峰的同龄人,也是苏知若在城西孤儿院的亲密伙伴。
按理说,这几人已然年满 18岁 ,孤儿院本可对他们不管不顾。
然而,因他们今年正值高三,学习皆极为刻苦,成绩自是出类拔萃。
平日里,每逢节假日,几人也会忙中偷闲出去打发零工,
为自身赚取学费、生活费。
一有时间,他们还为孤儿院年小的孩子辅导功课。
于是,院长破了例,让他们继续住在孤儿院。
等考上大学以后,就可以选择住校。
成绩优异的话,还能获得奖学金资格。
即便再不济,依靠贫困补贴,也能顺利完成学业。
就算真的名落孙山,高中毕业再出去打工,也可边打工,边学习。
如果有机会参加高考,或者专升本,那么未来的道路定会洒满阳光。
只要肯吃苦,将来必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沈冰洁和苏知若自幼便是形影不离的挚友。
同桌的她们,仿若并蒂之花,同龄的她们,恰似孪生姐妹,故而,她俩的相处可谓亲密无间。
这两个女孩心若止水,深知自已的志向所在,也明白想要改变命运,唯有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
所以,平日里她们在学校,从不与人攀比吃穿,而是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之中,遇到问题也会相互切磋琢磨。
在回归苏家之前,他们 5 人每晚放学回到孤儿院,都会齐聚在一个房间里埋头苦学。
如此一来,不但能节省电费,而且在学习遇到难题时,还能相互探讨,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五个人的成绩犹如参差不齐的山峰。
若非要排出名次的话,苏知若如鹤立鸡群般位居第一。
钱晓峰稍逊一筹次之,邹振林位列第三,关爱华排名第四,沈冰洁则不幸垫底。
这几人皆是学霸级别的存在。
在临江市第五中学,人们戏称这 5 个人为“五剑客”。
沈冰洁突然瞥见一个妇人,好似一头蛮牛,不分青红皂白,就想对自已的好朋友动手。
她一张小脸气得如同熟透的苹果,红彤彤的。
她赶忙拉紧苏知若,将其护在身后,如护雏的母鸡,凶巴巴地瞪着关千蕊:
“你是谁呀?
这年头精神病院的安保人员,难道都如此不敬业吗?
大清早的,就让患者跑出来骚扰学生,就不怕被人投诉吗?”
话一说完,拉起苏知若便快步离开。
边走还边嘟囔着:“我们赶快离开这里,可别和一个疯婆子纠缠不休。”
关千蕊气得像一只被惹恼的狮子,直跳脚,她的眼圈泛红,仿佛被愤怒的火焰灼烧,气急败坏地怒吼:“有本事就永远不要回家!”
然而,苏知若却像一个聋子一样,对她的话置若罔闻,和沈冰洁手挽手,有说有笑地进了学校。
只给她留下一个如同孔雀开屏般华丽的后背。
那背影仿佛在向关千蕊炫耀着自已的高傲与不屑。
这时邹振林挽起袖子,他的语气就像一把锋利的剑,带着毫不掩饰的敌意警告:
“这位女士,我劝你别打我们知若妹妹的主意,否则……哼哼!”
少年将指关节压得“咯咯”响,那声音仿佛是地狱的恶鬼在磨牙,威胁意味十足。
关千蕊也冲他撇撇嘴,一脸的不屑,“一群上不得台面的玩意!”
她气得胸口像风箱上下起伏着,脸黑得犹如锅底。
眼看着门卫大叔以及来来往往的师生,都向她这边投来不善与好奇的目光,她只得如斗败的公鸡悻悻地驱车离开。
早晨,校园门口发生的事就像一阵风,被苏知若自动忽略。
沈冰洁见她没有解释的意思,自然也不会多问。
她心里已经能够猜到,那个定时炸弹一样的女人一定是苏知若同学的妈妈。
不过对阿若的态度真的令人难以理解。
倘若亲妈果真对她关怀备至,苏家那般富有,自已的同桌又怎会与他们这些孤儿似的,每逢节假日便外出打工,穿着甚至还比不上他们。
沈冰洁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对这位同桌兼好友愈发心疼。
她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日后定要竭尽所能护她周全。
高三(1)班宛如临江五中的璀璨明珠,汇聚了 40 个最为卓越的学生。
诚然,每次考试,或许会有个别同学被其他班级的同学赶超,但整体水平堪称一流。
苏知若恰似第五中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在 3 月份摸底考试中,以总分 625 分的优异成绩独占鳌头。
紧随其后的是钱晓峰,犹如一颗明亮的星星,闪耀着 607 分的光芒。
邹振林如同一匹黑马,奔腾出 592 分的佳绩。
沈冰洁仿佛一朵娇艳的花朵,绽放出 583分的美丽。
关爱华宛若一颗晶莹的宝石,散发着 585分的光辉。
其他 35 名同学也都如群星般闪耀,皆在 500 分以上。
由此可见,高三(1)班学生的成绩好似整齐的雁阵,错落有致。
只可惜,五中并非是声名远扬的名校。
在高中招生时,自然难以招揽到出类拔萃的学生,只能在矮子里面挑将军了。
就这样,一个上午匆匆而过,上课下课,一切都平淡无奇,没有丝毫新奇之事。
苏知若如倦鸟归巢再次坐进教室,才感觉自已好似凤凰涅槃,重新获得了新生。
那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就好似大梦初醒。
幸运的是,她不仅拥有做阿飘时的全部记忆,前世的记忆也如影随形。
如此一来,她顺理成章地将自身融入了学生的角色之中。
她的记忆力仿若超强大脑,过目成诵。
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讲课时的一颦一笑,都如刀刻斧凿深深印入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