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智慧探析:洞察世事,以柔克刚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所蕴含的那些深邃而又富有智慧的思想。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这几句话犹如一道道智慧的闪电,划破我们思维的天空,照亮那些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角落。

从最直观的层面理解,这仿佛是一种策略,一种在世间复杂事务中的应对办法。比如说,在商业竞争领域。如果一家企业想要打压对手,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歙之”,削弱对方的竞争力,它可能不会一开始就直接攻击。反而会先放任对方发展,甚至是为其营造一种扩张的假象,“张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对手在盲目扩张中暴露出更多的问题、短处。就如同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迅速扩张市场份额的时候,忽略了自身内在的管理协调能力,供应链方面的隐患等。等到问题积累到足够多的时候,想要做市场打压的企业就能够找准时机,一举而动。

再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渴望克服自已的弱点。按照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在克服弱点之前,如果想要“弱之”,我们可能需要先准确认知到这个弱点在怎样的情况下是看似强大的。比如说,一个人性格内向,在社交场合感到十分胆怯。这种胆怯在某些时候,可能会以内在的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而展现出一种看似强大不可侵犯的状态。就像有个硬壳包裹着一样。如果想要克服这种因为内向而带来的社交劣势,首先就要深入去理解这种表面“强”背后的真正脆弱之处,知道这种内向的强是建立在对未知社交的恐惧之上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开启过程。

还有在国际关系当中,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国家如果想要遏制另一个国家的某个发展势头,往往不是一开始就动用武力或是强硬手段。可能会先利用政治手段,让这个国家发展看起来前景光明,让它在某些领域过度投入精力,“兴之”,最后当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时,例如涉及到主权、资源矛盾或者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时,那个最初看似给予助力的国家就可能会以更精准地方式“废之”,改变这个国家的发展趋势。

这种智慧不仅仅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处事策略,更是一种对于世事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正如老子紧接着所说的“是谓微明”,这些看似不起眼,却默默起作用的道理,其实是非常精微而明晰的。这是一种在现象背后挖掘规律的能力,就像是从万千繁星当中,找到那些能够引导我们前行的特定星星一样。不过这样的洞察力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生活中,我们总是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看到事物的扩张,就认为是好事,看到事物的强盛,也盲目地认为它不会衰落。这就像很多人在投资股票的时候,看到某只股票连续涨停,觉得势头很好就跟风进入。但他们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股票上涨背后的公司真实价值、市场炒作因素等。而《道德经》的这一观点在提醒我们,要透过这些表面的“张”“强”“兴”等现象,看到背后隐藏的可能的反转机制。

接着老子又说“柔弱胜刚强”。这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常规观念,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刚强代表着力量、权势、不可侵犯。比如说,在冷兵器时代,人们总是把拥有强大的武力,厚重的盔甲防护,当作是一种胜利的保障。但在老子看来并非如此。柔弱有柔弱的力量,比如水,水是最柔弱的东西,它能滋润万物,可以屈居任何容器之中。可是它却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水滴石穿。洪水来临时,坚固的建筑物也难以抵挡那汹涌而看似柔弱的水流。

从人的精神层面来看,一个内心柔弱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一个刚强的、不容易屈服的人在面对外界的巨大变革时,可能会因为无法弯曲而折断。比如说很多在职场中习惯了以强硬姿态对待一切的人。当遇到经济危机,公司大批裁员时,他们常常不愿意低下头来适应新的待遇或者调整到更基层的职位重新开始,往往是最先被淘汰的一批。而那些看似柔弱,能够顺应环境变化,内心坚韧的人却可以在逆境中寻找机会,慢慢重新崛起。在文化中也是如此,柔性的文化更具有渗透性。例如华夏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没有间断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包容性。它不是用一种强硬的姿态去消灭其他文化,而是能与其他文化和谐共生,并且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已。

再看“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与渊是一种依存关系,离开了渊,鱼就无法生存。这里可以类比为人与自身的根基。每个人都有自已成长的根基,可能是家庭、家乡或者某种文化根源等。当一个人脱离了自已的根基去追求所谓的远方,往往会失去内心的力量源泉。就像很多在外拼搏的游子,当他们远离故乡,那种无根的漂泊感会让他们在奋斗的途中不断地找寻熟悉的家乡的感觉。这种根基能带给我们归属感、安全感,是我们力量的出发点。

对于国家而言,“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有着丰富的内涵。利器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核心科技、重大的战略资源等。一个国家不能轻易地将自已最重要的家底展示在外。这里不仅仅是保密层面的考虑。如果过早地炫耀这些资源和力量的强大,可能会招致不必要的嫉妒、敌意和威胁。打个比方,一个国家研发出了新型的高科技武器,如果急于将其所有性能指标、技术参数等展现给其他国家,那就等于让其他国家有了针对它来制定对策的依据。而在和平稳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不示人的利器其实是在默默地保障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安全,成为国家在国际关系博弈中平和而坚定的支撑和守护者。

我们思考《道德经》第三十六章里这些思想时,要明白这并非鼓励我们变得虚伪或者阴险地对待事物。而是以一种更深入、深远的眼光去理解人事的变化,去培养自已的德行。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以一种基于道德智慧的方式来对待,比如在商业竞争当中,可以在不违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运用智慧获取发展,而不是用一些不正当手段去愚弄对手;在个人成长中用这种智慧去调整自已的心态,而不是成为工于心计的人。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让我们每天都接触到海量的资讯,但我们经常是囫囵吞枣般地浏览而过。《道德经》第三六章的智慧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一扇门,让我们过滤掉无用的信息噪音,以一种更加深层次、本质上的思维去看待快速变化的世界。例如在科技发展领域,我们看到很多初创的互联网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如果只看到表面的兴盛就一窝蜂地追随,可能就没有看到背后潜在的危机。可能因为创新模式尚未成熟,市场泡沫随时存在等。这时候我们就要用老子的智慧来审视这些现象,看到其背后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非常强势的人或者非常受欢迎的人。如果只是从表面去评判,我们可能会过度地钦佩或者畏惧。但当我们用老子的这个思想体系去看待时,就知道这种强势或者受欢迎背后可能有着一些特定的促因,有可能是暂时的或者有着不为人知的反转因素。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的关系,可以让我们以更为成熟的态度去处理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或者家庭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现代教育体系里,这种思想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培养人表面上的刚强,比如知识技能的推崇、考试成绩的强调。可是往往忽略了人的内心深处柔弱而又坚韧的部分。教导学生们理解化刚为柔的智慧,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仅仅以对抗性的刚硬去回应,也能从柔软的接纳、理解、变通等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加具有智慧和适应性的人才。

总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犹如一座古老而珍贵的智慧宝库,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人生阶段,都能从中汲取无尽的知识营养。希望我们都能够深入去研读、思考这样的古老智慧,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我们的现代生活当中,提升我们自身修养,优化我们的人际交往,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中找到更为稳固和智慧的生存之道。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道德经》的魅力吧!

如果您对道德经其他章节或者对莫沅分享的内容还有更多的想法或者疑惑,欢迎与莫沅交流,也希望您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这样我们能够共同对经典做出更深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