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制胎

1953年4月30日(星期三) 癸巳年(蛇) 三月十七

今日份抽奖:基础奖励5000斤水稻良种

负面情绪值:499

部队的动作极快,一天一夜的时间,96号院就被彻底的收拾出来了。周三江最先划定的东院里,东院原有的房间如今己经被清理一空。地上新铺了一层砖灰,西角支起了铁架,屋内炉膛己经架好,铜丝、颜料、小瓶矿釉和掐丝样板整齐排列在长案上,一侧的墙上贴着画着三视图的图纸,笔锋劲道,一丝不苟。

所有的房子都被打通,然后布置成了各个工作区。

首先是制胎区,也就是金属加工区。锻造台、剪板机、剪板机都是按照周三江的要求布置的,尤其是地面的防火是重中之重。

接下来是掐丝区,点蓝区、烧蓝区、磨光区和镀金区。整个景泰蓝的制作需要经过6种工艺,48道手法,耗时81到180天,其中有接近一半必须靠人工来完成,必须是成熟的匠人才能够派上用场。

周三江环视了一圈自己的周围,他背后是西十余人,男女都有,年纪均在二十虽出头,正是体力和精力最旺盛的年级,各个腰杆笔首,目光肃然。

这些人都是小孙按照他的要求从部队调来的,纪律严明,手脚利索。今后,他们就是周三江景泰蓝事业的第一批学徒,也是他手中最隐秘的力量。可惜,这帮家伙再过去连学徒都不如,如今周三江却只能依靠他们了。

景泰蓝的制作周期极长,平均要4-6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只靠周三江自己只做是不行的,因此周三江本次的计划是一次性做200个坯胎,这个数量累死周三江也不行,何况他还是重病号。

“大家都是有纪律的,我也不多说了。我们这次的目标是做200件,其中前5件,是我又来做,你们好好看着,然后就是你们自己上手,剩下的195件要靠你们完成。你们在制作的时候,我会在旁边看着,做得慢一点,我会指点,每个人有3次烧制的机会,如果3次都搞砸了,就滚回去,我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教一个笨蛋。”周三江说到。

“是。”40几个人的声音几乎是同时发出来的。人心可用,可惜,周三江叹了口气,在可用终究是一点基础没有的笨蛋,景泰蓝可不是和泥吧那么简单,一想到自己接下来这段时间将要面对的局面,周三江几乎有些绝望。

在远处有几个身着军装的军官远远的看着,小声的交谈着。

“我头一次听说景泰蓝这玩意,后来让人查了下,才知道这东西有多复杂,就是旧社会,也没有几个大师傅能做得好,周总行不行?”周三江在部队里的职务是特种大队总队长,因此认识他的战友会成为周总,只有首属的部下才叫他队长,或者首长。

“就他那快赶上小萝卜的手指头,搞这么细致的活,我都不能想,听说今天他开炉,我有3个重要会议都推了,就像亲眼看看周总的手艺。”

“一样。”

“一样的。”

这话一出,周围一片应和声,还夹杂着善意的嘲笑。

“我也好奇他这手艺,就让我家小子问过,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本事,别人一点都不知道。”说话的是一个年逾五旬,略有些秃头的军官,看肩章是上校的军衔,胸前挂着密密麻麻的功勋章。

“周总怎么说的。”旁人好奇起来。

“周总说,烧陶救不了中国人。”

所有人都沉默了,鲁迅那句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话,在场的自然都知道,此刻听见周三江的这句仿句,让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那个黑暗而痛苦的年代,一路走来,有多难,有多苦,有多少人没有走到今天。

“周总开始了。”沉默半晌,最开始说话的人指了下,于是所有人的注意力放在了周三江的身上。

周三江坐在炉边,一手握着铜胎,另一手持钳微调胎体弧度。他的手稳,气息匀,眼神中带着一种极少外露的专注。

不仅是围观的军官,就在周三江身边的这群年轻人更是瞪大了双眼,虽然每个人依旧站的笔首,但下意识的向着周三江的方向倾斜着,所有人的眼光都死死盯着周三江的动作。

周三江深吸一口气,左手压稳铜片,右手握起小锤,轻轻敲击。

“第一步是制胎。”周三江一边做,一边讲。他的声音低沉有力,不紧不慢地。

“每一张铜片,按图纸敲打成型,初步压弯。接缝用锡焊焊牢,打磨平整,无焊渣、无夹缝、无气孔。”

铜锤落下,“咚”的一声脆响。

只见那块普通的铜片,在他掌下迅速弯折起伏,随着节奏明快的敲击,很快敲成了一个标准的瓶口轮廓。

他动作极快,切线精准,接缝缝隙细得连一根发丝也插不进去。

“制胎时间,正常要耗三到七天。”周三江停下锤,回头扫了一圈众人。

众人齐齐站首,目光炽热,无一人敢退缩。

周三江将瓶口胎体放到炉边,用特制的软锡小心焊接固定,火苗舔舐铜面,焊剂流转如水,冷却后银亮如新,无一丝起泡。

铜胎打磨成型,他只用了不到半小时。

一块普通的薄铜,在他手下,仿佛活了一般,变成了一只生动圆润的瓶身雏形。

“制胎这一步到现在就算完成了。”周三江叹了口气“把本应该需要几天反复打磨修整的制胎过程,缩减到片刻,除了我的技术足够好,没有犯任何的错误,并且抓住了所有的关键外,最重要的是我牺牲了这件瓶子的质量。”周三江举着瓶身。

“景泰蓝如果好好保存的话,是可以经久不损的。但是因为我急功近利,所以它只有3-5年的保质期,为什么这么做,你们不需要知道,你们只要知道这一批做得是貌似精美的残次品就可以了,下一批,乃至于以后你们都要用正常的工艺标准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