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易中海的养子

西院内,秦淮茹正帮着孙颖整理工艺厂的采购需求。她最近在家里学习认字,但是学的时间太短,认得字还少,只能靠着自己的方式用一些图形标注出来,看着她那本宝贝似的记录本,就跟小孩的涂鸦本似的。

这段时间以来,柳氏娘三在院子里几乎成了“定时风暴”。左一个谁家大爷来串门,右一个谁家小叔子来请教种花草,哪怕柳氏话说得客气,从来不表现出亲近,依旧挡不住人气。

最近总算好了很多,秦淮茹、柳依依和柳婷婷都上班了,家里只有柳硫一个人,就算挡不住那些觊觎的心思,但只要柳硫装听不着,西院的大门至少能挡得住那些套近乎的人。

京景正式启动,小孙忙分拣厂的事,暂时脱不开身,这边主要是孙颖居中调度,从职权和工作内容来说,至少顶个副厂长了。

秦淮茹最近也很忙,厂子刚刚启动,需要添置的东西就太多了,厂里只有她一个采购员,每天不是跟着孙颖西处去张嘴讨要物资,就是去关系单位空口套白狼的置换,最后才是真金白银的去采购。

幸好这个工艺厂怎么回事,很多领导都心里有数,甚至很多位置足够高,关系足够硬的能突破96号院部队的守卫圈,还去看过周三江的小工坊。这个工坊的内容有点敏感,大部分珍惜羽毛,不愿意,也不好往里挤了,工艺厂就是很好的触点。

所以工艺厂虽然白手起家,但是除了忙,各方面都很顺利,方方面面的冲孙家的面子,冲周三江的面子,冲工艺厂的未来的,多少都愿意留一些善缘。

工艺厂相比分拣厂就简单多了,一科一办,生产业务科和厂办。什么宣传科、财务科、销售科、行政科的工作全部集中在了厂办,因此厂办极为庞大,目前除了孙颖挂一个厂办主任的职务,厂里没有任何一个干部,不过随着开始招工,基本上干部也会同步补充。

“茹姐。”孙颖站在西院的门口叫她,“晚上孙厂长招待厂里的骨干,请你一起参加。”

“我?我就一个工人,不合适吧?”秦淮茹一愣。

“是领导安排的,说是让你接触接触看看。”

秦淮茹看着她一脸认真,忽然笑了。

她明白了,周三江,是在帮她铺路。

天色渐渐昏暗,周三江躺在院子里的躺椅上,手中捧着他不离手的陶杯,眼睛看着刚刚浮现了一道影子的月亮和点点的星星,西院的院门被大力的敲响了。

“三江,一会召开全院大会,你和老太太来参加啊。”三大妈的声音隔着门传进来。

“好。”得了周三江的回复,三大妈也不等开门,人就走了。

秦淮茹推着周三江,柳硫搀着老太太到中院的时候,己经挤满了人。

听着周围的议论,周三江才知道,这次大会还和他有关,这次的主题就是讨论周三江答应的三个临时工的人选。

周三江这次答应给安排的三个工艺厂的临时工名额,可是实打实的“铁饭碗敲门砖”,虽然临时工不太待见,但是好歹是白捡的工作,就算是有妥帖的关系,这年头想安排个临时工,也要百十块钱才行,而且关系还要到位。要知道办工作可不是一般的小事,这年头,有编制、有饭吃、有希望,谁不想掺上一脚?

“各位老少爷们,今天开会的主题呢,大家也都听说了,附近有个叫做京景工艺厂的厂子开始招工,三江和厂领导关系挺好,照顾咱们院子,能帮我们争取3个临时工的名额。三江因为到院子时间短,所以把名额的事委托我们三个大爷来确定,所以呢,今天晚上,咱们就召开大会,公开的讨论下这个名额应该给哪家。”

还是刘海中这个二大爷来开场,一上来就啰里啰嗦的讲了一大堆。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掌声感谢感谢三江,感谢三江对大院邻居的照顾哈。”二大爷说完,就率先鼓掌起来,院子里的大家伙也开始鼓掌。

和掌声同时的是负面情绪的提示,周三江转动着脑袋,看着傻柱、贾张氏、贾东旭,甚至还有刘海中这个倡议感谢周三江的二大爷,这些人就是负面情绪的主力了。

“好了,现在有请一大爷发言。”拍了几下,二大爷把话题拉了回来。

“刚才二大爷己经说的很清楚了,今天这个会,就是要说清楚三个名额怎么分。三江把这事交给我们三个大爷分配,就是希望公平公正。所以,首先呢,这个名额肯定谁到院子里的住户的,另外,这个名额是帮助家里困难的,第三就是要符合规定,至少年龄18岁以上。”

易中海开始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顺带着还把周三江早先讲的关于临时工的考核和转正难的情况都说了,最后易中海说到“关于这个工艺厂的情况和三个名额的要求就这样了,现在,请复核要求的家庭主动报名,然后我们大家投票决定。”

话音刚落,整个院子里都炸了锅。

“我们家光齐是中专的高材生,这名额不给他还能给谁?”三大妈大嗓门一响,刘光齐缩在门边懒洋洋地看热闹。

“光齐那孩子身体不行,干粗活不行。”有人低声嘀咕。

“我们解成不行吗?初中毕业,岁数也20了。”阎埠贵咳了一声,“我看他就合适。”

“合适?”赵婶翻了个白眼,“你家日子过得比我们宽裕,怎么好意思张嘴?”

三大爷皱眉:“我是站在咱们院子发展的角度考虑的,解成他以后……”

“你别拉远了说!”一位中年妇女插话,“就说眼下谁家最困难吧!”

这边三大爷的架子还没端稳,易中海忽然站起身,一手捋着胡须:

“我说句公道话,咱院子谁有难,我易中海一首没含糊过。光是借钱接济人的,就不止七八家。我不差这临时工一个名额,可是——”

他语气一转,“我本家的侄子,下过月就要来西九城,要过继给到我名下,户口也要迁进来,以后是我易中海的养子。孩子懂事,也想趁年轻能干点实事。所以,这个名额,我也想为他争一下。”

话音刚落,场面陡然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