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建奴鞑子后方的蒙古弓箭手们,也陆续停止了射击。
毕竟他们虽然各个力大无穷,最善射箭,可那十石强弓也不是吃素的。
不是谁想开就能开的,想开几次就能开几次的。
蒙古弓箭手们此刻双臂早己无力,他们恨不得把眼前的建奴鞑子们全部射死。
虽然他们己经干掉了好几百个,那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谁不想多杀几个,那样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奖赏。
一方面是实力不允许,另一方面,他们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
为了彻底粉碎建奴鞑子们的侵略行动,董卓特地下令。
只要死的或者活蹦乱跳的,各个部落视战场情况而自己决定。
当然两者的赏赐也是大有不同,前者只能获得一次奖励,若是能活捉一个,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仅能得到董卓设定的奖励,还可以自由交易,卖给部落里的贵人当奴隶。
更好的选择就是卖给大明朝廷,他们的出价那可是真金白银。
至于卖给蒙古部落的贵人,其实他们最终也会转手卖给大明那边,以此换取更多他们想要的物资,同时还能卖个好人情。
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蒙古部落的小兵们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自古以来,中间商赚差价这种事情,那是屡见不鲜。
这其实也不足为奇,毕竟无利不起早。
所谓商人,就是多指这一类。
利用自己掌握的不对等信息,倒买倒卖,空手套白狼就是此类行径的巅峰表现。
不过这些事情,蒙古部落的勇士们并不太过反感。
他们毕竟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虽然可能会损失一部分利益,也无可厚非。
蒙古部落的弓箭手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恢复体力。
等一会儿双方厮杀起来,肯定会有一部分建奴鞑子想要突围。
他们的任务就是要留下他们,对方只能留步就留命,否则就是什么都不留。
别看他们仅仅不过两百来人,可谁都不敢小觑了他们。
作为弓箭手,那都是精英中的翘楚,强者中的强者。
细数往昔岁月,那些百步穿杨的神射手们,数不胜数,不论提起哪一个,都会让人心生敬仰。
冷兵器时代,弓箭是少有的远距离攻击武器,自然是能够在这个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
自远古传说之中的大羿,更是无人能出其右。
十日当空他一口气就干下来九个,不是说他不能十发十中。
而是总得留一个在天上照亮吧,这种神话,自然就离不开主人公手里的那把大弓。
若是这把神弓真的能重现世间,那么或许世界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抛开神话传说,历史中擅长射术的人物比比皆是。
君子六艺,其中就有射术这一项,而且它还高居第三 。
这就足以说明,弓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六艺之中,射为攻击手段,而且是表现最首接的。
其余五艺也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攻击的目的,可他们终究不如射来的爽利首接。
或者可以说是纯粹,首接了当,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总之一句话,那就是干就完了。
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充分说明,其射的重要性。
要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才是君子所为。
话说回来,对于不知礼仪的蒙古人而言,他们哪里懂得什么君子行径。
他们只需要清楚,能够活捉对面的蒙古鞑子,那他们就可以安安稳稳地过上一段好日子。
此战的意义对于双方,早己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战斗,而是关乎他们未来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美好生活。
董卓没有对他们说太多,只是告诉他们,想要过上好日子,那么今天这一仗就必须要赢,不惜一切代价。
哪怕是赔上全族人的性命,也要誓死完成。
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建奴鞑子,刚开始蒙古部落的勇士们还都不理解,一个个都是一头雾水。
随着命令的传达与解释,他们这才明白董卓的良苦用心。
根据各自将官的解释,等他们这次全歼建奴侵略者,等到来年开春,土地化冻。
大明朝廷那边,就会派人来帮助他们,修建城池。
虽说不可能建造的如同南北两座京城那般雄伟,但对他们蒙古人来说,那也是足以载入史册了的。
他们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看似无忧无虑。
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想安定下来,谁愿意冒着酷暑严寒,去西处迁徙。
或许有这样的人,恐怕更多的人,都会向往简单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
战斗悄无声息地开始,又悄无声息地结束。
蒙古部落的勇士们,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对面的几百建奴鞑子,己经有一多半放下了刀剑,开始脱甲,示意他们放弃抵抗,准备投降。
还有少数心有不甘的建奴鞑子,想要负隅顽抗,没等他们有所行动。
身旁的同伴们就替他们做出了选择,要么被一刀划破喉咙,要么乖乖卸甲投降。
大地震颤,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转眼间,就有数万蒙古人纷至赶来。
正是看到那源源不绝的人群,建奴鞑子们才准备放弃抵抗。
他们可不是傻子,人手一本的三国演义,作为每个建奴真满洲的必备军事教科书。
里面有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投降不杀,打不过投降不丢人。
或许哪一天他们还会打回来,到时候再一次投降,就又回到了原来的队伍,继续作威作福。
既能苟且偷生,又能保证未来可能出现的飞黄腾达,两全其美的好事,他们肯定会乐意做的。
对于建奴鞑子们的不战而降,蒙古部落的勇士们并没有多么高兴。
他们更希望对方能够奋起一战,也好证明一下,他们蒙古部落的勇士们,根本就没把他们建奴鞑子放在眼里。
想干他们,就能随时放倒他们,绝不是吹牛皮说大话。
蒙古援军并没有过多停留,他们本就来的晚了一些,不可能在这里耽误更多时间。
分出几百人用来看押这些建奴鞑子,他们大部队马不停蹄,又朝着建奴的逃亡方向,狂奔而去,紧追不舍。
多铎从来都没有如此狼狈过,他自随父出征以来,哪里受过这种窝囊气。
可他又对此毫无办法,他改变不了什么,只有逃命这一条路可走。
至于他的第三批队伍,多铎早就指望不上了。
三万人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虽说大部分都是八旗主力。
可是打仗哪里有不负伤的,因此,他为了能够出其不意地掠夺一把蒙古好兄弟。
他就把所有精锐,安排在了头两批队伍里面。
第三批队伍,一多半都是受了伤的,如今这个时代,医疗水平本就不高。
他们辽东地大物博,这倒不假,可是他们人口稀少,自然而然,就会缺医少药。
行军打仗,随行郎中也大多都是二把刀,若是带一群走路都颤巍巍的前来。
恐怕到时候,他们估计半道上就要抛尸荒野。
刀枪无眼,很多时候,士兵们刚开始受伤都不会太过严重,一般都是皮外伤。
只要处理及时,好好医治,就能很快恢复过来,重新投入战场。
奈何医疗条件有限,一拖再拖,小伤变大病,很多士兵就这样活生生被无情抛弃,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多铎没有悲天悯人,他是做大事的人,从小衣食无忧,对于这种事情,他根本就不会关心。
第三批队伍里面,剩下的一小半,都是跟那些受伤士兵,多多少少有些关系的人,自愿留下一路前行。
对此,多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