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他吴三桂是干什么吃的!”
朱由检看着手中的八百里急报,勃然大怒。
“陛下,战事紧急,其他的以后再说吧!”
王承恩小声提醒,己经派小太监去请吕布进宫。
“哼,那就让吴三桂这狗东西多活两天!建奴鞑子不是去朝鲜了吗,怎么会突然寇关呢…”
崇祯董事长摸着他的小胡子,百思不得其解。
吕布与陈宫急匆匆赶到,兵部尚书李邦华紧随其后,跑得满头大汗。
“臣…”
“免了,免了!建奴寇关,你们说说该如何应对吧。”
朱由检气急败坏,李邦华缓了缓,这才开口。
“陛下,清军来犯,无非是抢夺钱粮人口,不如派人前去议和…”
“哼,之前那杨嗣昌提议和谈,李尚书忘了他的下场吗!”
崇祯朱由检冷哼一声,想起了他的蓝颜知己。
“这…”
李邦华哑口无言,他转过头去,看向旁边的准驸马。
“陛下,往事不必再提!古人云,既往不咎。如今我大明兵多将广,建奴还敢犯边,定让他有来无回。”
吕布一如既往地强硬到底,陈宫也笑言。
“我大明开国二百余年,历代君主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依臣之见,侯爷所言甚是,让他们千里送人头,都去大同挖煤开矿好了。”
“军师,那此次派谁前去,较为合适?”
朱由检听得浑身一震,他可是要超越祖宗的皇帝,怎能去与建奴和谈。
“嗯…侯爷大婚在即,恐怕不能亲自前往,不如让文远将军先去。”
“好,李尚书,速速回去准备粮草辎重。传朕旨意,封张辽为平虏将军,兵发大同!”
“臣遵旨!”
李邦华走后,朱由检看向吕布二人。
“朕有一事不解,望军师解惑!建奴纵然有曹贼主事,可他兵虽精,却不多,如何有胆量两线作战,不远千里前来犯边。”
“哈哈哈,若微臣所料不差,定然是曹贼与袁本初暂时议和。曹贼为了有足够的粮草过冬,使那瞒天过海之计,派重兵突袭我大明边关。”
陈宫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娓娓道来。
吕布也怒了,恨恨说道,“曹贼诡计多端,想趁我等不备,趁火打劫,真是不当人子!”
“奉先,朕有一重任要交付与你,不知你…”
朱由检话说一半,吕布欣然领命。
“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这就悄悄前往宣府,给建奴鞑子送上一记父爱如山!”
“好!不愧是朕相中的好驸马!”
正如陈宫所料,曹丞相与袁本初握手言和了。
可是他万万想不到,促成此事之人竟然会是他。
“丞相留步,云长去去就回,这杯凉酒待关某得胜归来,热热再喝。”
“好,我曹孟德有如此猛将,光复大业指日可待!”
目送关云长离去,曹丞相感慨万分。
他做梦都想不到,之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负他而去的关云长,竟然回来了。
独自一人,漂洋过海,不远千里,来到辽东这苦寒之地,投奔于他。
昔年他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毅然决然舍他而去。
今日却跨海相投,以报知遇之恩,如何不让人唏嘘感慨。
数月前,他接到海参崴船厂的消息时,满脸不可置信。
等他亲眼见到,站在自己面前的关云长时,激动万分。
“丞相,云长从袁术那里得知,你正与袁本初交战,特驾一叶扁舟,跨海来投!”
“好好好,知我者,云长也!不如你先休息几日,再去朝鲜。”
关云长一脸正气,掷地有声。
“事不宜迟,关某这就前往,劝说袁本初那厮称臣纳贡!”
曹丞相大喜过望,他亲自送关羽出城,叮嘱不断。
“丞相留步,云长不日即回!”
果然不过半月而己,关羽就回到了奉天城,多铎的亲笔信与和谈文书也一并呈上。
曹操拍手称快,当即赏了关羽三个朝鲜美婢。
大清百官无不欢喜异常,他们可是高兴得很呢。
出兵朝鲜,实在是无奈之举。多铎与袁本初打得有来有往,不可开交。
朝鲜地少人多,死个几万人,那都不是事。
可他们不能这样搞,满清巴图鲁死一个少一个,八旗兵不过数十万,死不起呀。
何况袁本初那厮,还有不少钢甲战车,包衣奴们只能当炮灰,真正打仗的还得用八旗兵。
多亏有了关云长,虽然没有像他所说那般,让朝鲜重新称臣纳贡。
但是能够握手言和,共抗暴明,己经是皆大欢喜了。
朝鲜那嘎达也没有啥油水,怎么算都是赔本买卖,也就那些小娘们儿还凑合。
那些男的能当包衣种地,可是他们也得吃不少粮食,根本不划算,养不起。
荀彧也带着他侄子荀攸回来了,曹操随即采纳了荀攸之计,出兵大明,狠狠地抢上一把。
崇祯十七年虽说气候己经好转,可建奴鞑子们哪懂得精耕细作,粮食根本不够过冬。
对于曹丞相的决定,满朝文武全票通过。
多尔衮与鳌拜就这样,打起了前锋,他们建奴的八旗军可没有军饷,一切全靠抢。
关羽作为中军统帅,也率军朝喜峰口进发。
荀彧与荀攸叔侄俩,坏的冒烟。他们提出一个西面开花的奇谋,曹丞相听了拍案叫好。
前锋多尔衮与鳌拜,从蒙古绕道,突袭宣府,大同。
中军关羽首扑喜峰口,趁机重现己巳之变,吸引明军主力。
后军由从朝鲜撤军回来的齐尔哈朗与多铎率领,伺机支援各处。
此次出征,曹丞相可谓是倾巢出动,整整十万大军,分三批前往。
为了麻痹辽东明军,大贝勒代善亲自领兵万余,不停在锦州城外,修筑工事,混淆视听。
吴三桂在宁远城接到军报,愁眉不展。
他手上只有一万多关宁铁骑,也不敢轻易出城杀敌,怕建奴设重兵埋伏。
“伯爷,朝廷发来军报,说鞑子寇边!”
“你说什么,他们去了哪里!”
“喜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