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退西域部落联盟后,秦国边境的战火暂时熄灭,然而,战争带来的隐患余波却悄然在朝堂之上掀起风云。
在战后的庆功宴上,秦王对涣泮和龙渊的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论功行赏。然而,一些朝中大臣却心生嫉妒。其中,御史大夫王贲一首对龙渊在军中的威望耿耿于怀,而丞相李斯则对涣泮频繁参与朝政,且深得秦王信任有所不满。
王贲率先发难,在朝堂上向秦王进言:“陛下,龙渊将军此次虽立下赫赫战功,但如今他手握重兵,在军中威望极高,恐有尾大不掉之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一些大臣纷纷附和,认为应当适当削弱龙渊的兵权,以防不测。
李斯也趁机说道:“陛下,涣泮虽为女子,却屡屡参与军国大事,朝堂之上,男女有别,长此以往,恐乱了朝纲。况且,女子参政,自古以来先例甚少,于国体而言,似乎不妥。”
秦王听后,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他深知龙渊和涣泮对秦国忠心耿耿,为秦国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王贲和李斯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作为一国之君,他不得不考虑权力的平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涣泮和龙渊站在朝堂之下,听到这些言论,心中既感到心寒,又有些无奈。龙渊上前一步,单膝跪地,说道:“陛下,末将一心只为秦国,从未有过任何不臣之心。若陛下担忧末将手握兵权会对国家不利,末将甘愿交出兵权,只求能继续为秦国效力。”
涣泮也跟着说道:“陛下,民女参与朝政,皆因心系秦国百姓,希望能为帝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若此举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民女愿听从陛下安排。”
秦王看着二人,心中颇为感动。他说道:“二位对秦国的忠诚,朕深信不疑。但王贲和李斯所言,也关乎国家大局。龙渊,兵权暂不能交,朕需要你继续镇守边疆,保我大秦安宁。但为了消除朝中大臣的疑虑,朕会适当调整军队部署,让你麾下的部分将领轮流回朝述职,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掌控。”
“至于涣泮,”秦王顿了顿,接着说,“你对秦国的贡献有目共睹。今后,你依旧可以为朕出谋划策,但一些涉及礼仪规范的朝堂事务,你可适当回避。朕相信,只要我们君臣一心,秦国定能繁荣昌盛。”
涣泮和龙渊谢过秦王,心中明白,这是秦王在平衡各方势力,做出的折中之举。然而,此事并未就此平息。王贲和李斯见自己的提议未能完全达到目的,心中不甘,开始在暗中谋划,试图进一步削弱涣泮和龙渊在朝中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西域部落联盟虽遭重创,但并未完全放弃对秦国的觊觎。阿古达在败退之后,收拢残部,暗中休养生息,并与周边的一些小部落结成新的联盟,企图再次对秦国发动进攻。而这一切,秦国朝堂却尚未察觉。
涣泮凭借着敏锐的首觉,总感觉朝堂的气氛有些异样。她私下与龙渊商议,认为王贲和李斯的态度转变绝非偶然,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二人决定暗中调查,看看是否有人在背后搞鬼。
而在民间,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愈合。一些百姓因战争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对朝廷的不满情绪逐渐滋生。一些心怀叵测之人趁机煽动百姓,传播谣言,说秦国连年征战,都是因为龙渊和涣泮等人蛊惑秦王,导致百姓受苦。这些谣言在一些地区迅速传播,使得民心开始有些浮动。
涣泮和龙渊在调查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似乎都指向了朝堂上的某些势力与外部势力相互勾结。他们深知,秦国又一次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而这一次,他们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地应对,才能化解危机,确保帝国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