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合理的死法(上)

清晨六点,天刚泛白,空气湿冷,林家别墅的灯仍未熄。

沈思远站在书房中,手里拿着那张通风系统图纸的扫描副本,神情凝重。窗外的光线像未解的谜题一样缓缓透进来,把房内分割成几块灰白色的冷区。

房间里并没有死过人的气息。没有血,没有挣扎痕迹,连死亡本身也被压缩成一种“设计感”的存在——就像墙上的几何画、桌上的等角测量图纸,全都那么安静、对称、有序。

“像个倒计时完毕的空间。”林初站在他身旁,低声说,“没有惊恐、没有挣扎,甚至没有离开的企图。他像是坐着,等死。”

“而且死得那么配合。”沈思远点头,“身体姿势规整,双腿并拢,呼吸道无痉挛痕迹,肌肉未曾收缩抽搐。就像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电源被悄悄拔掉。”

林初从文件夹里抽出最新的法医报告:“最后确认,死因是高浓度二氧化碳中毒,肺泡气体分压高达致死阈值两倍以上,但——”

“但肺部未出现严重缺氧征兆。”沈思远接过话头,“死者意识在最后时刻很可能是‘渐变’式丧失,没有痛苦、没有警觉,像是在昏昏沉沉中睡着了。”

林初抬眼:“你觉得他是被‘诱导’去死?”

“不仅如此。”沈思远将图纸摊开,指向书房右侧通风管线上新加的“回气环节”,“死者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被杀,因为整个杀人过程是‘逐步替代’:空气被悄悄替换,身体代谢缓慢失衡,意识被不断软化……最后他自己放弃了挣扎。”

“像被麻醉了一样。”

“但没有药物。”沈思远目光冷静,“所以这不是麻醉,而是‘设计’。一种对空间、心理与生理反应的全面封锁。”

他顿了顿,继续说:

“我们现在有三个不合理之处。”

林初点头:“你说。”

“第一,密室没有入侵迹象,但通风系统被改装,说明凶手未曾在案发时进入过密室,但事先精准部署了一整套致死装置——这不符合一般谋杀者的行为模式。”

“第二,”他指着图纸继续,“毒气释放没有爆发点,全为‘低速缓释’,也就是说——杀人者不急于让他死,反而需要他‘慢慢地、在意识模糊中’走向死亡。为什么?”

林初沉吟:“可能是为了避免挣扎,也可能……希望他‘知道自己死了’,却无法抗拒?”

沈思远点头:“第三,这种作案方式极度依赖空间结构。林尚言是一名建筑设计师,而他却死在自己设计的空间里——如果不是意外,那么凶手对这套结构的理解,不亚于林尚言本人。”

“甚至可能更深。”林初低声说。

沈思远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书桌前,翻开林尚言的工作日志,笔记己经翻到最后一页。

那是一张未完成的草图,上面只有一组几何曲线,外加一个手绘的数字标注:

3.14159 - 1.61803

林初皱眉:“圆周率减去黄金比例?”

“一个工程师不会随便写这种东西。”沈思远看着图纸,“这是某种提示,或者警告。”

他将数据输入掌中计算器,结果是1.52356。他沉思片刻,又将这串数字输入了林尚言电脑的备份文件中。

“叮——”

一个被隐藏的压缩文件悄然弹出,文件名为“Alt.Structure”。

沈思远点开,文件加载过程极慢,呈现出一张3D空间结构图,视觉上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多层螺旋——看上去像是一座塔,但构造逻辑远不符合传统建筑标准。

“这是……林尚言最后的作品?”

“不。”沈思远眯起眼睛,“这不是他‘设计’的,是他‘重建’出来的——某种存在于现实空间之外的结构。”

林初意识到他的意思,低声问道:“你是说,林尚言不是被动陷入设计,而是主动在‘还原’某个原本他没掌控的空间?”

沈思远没有回答,他只是看着那张图,一动不动。

“这不是设计图。”他终于开口,“这是回忆图。”

房间一片寂静。

下一秒,电话铃声打破沉默。林初接起,只听了几句,脸色微变:“沈探长,法医发现死者指甲缝中有少量水泥灰,而林家近期没有任何工程施工。”

沈思远的目光瞬间一凝。

“水泥灰?”

林初点头:“而且是老式黏性粉料,己被淘汰十年以上。”

“也就是说,林尚言在死前——接触过某个极老的、非家用的水泥结构。”

沈思远收起图纸:“调取他最近七天的所有外出记录、手机定位轨迹,以及事务所员工提供的出差安排。我要知道,他在‘构建’这个图的时候,究竟亲身去过哪里。”

他顿了顿,又加一句:

“还有,查查他最近有没有接触过任何‘旧建筑重修项目’。”

林初点头,立即安排。

屋内光线渐亮,阳光穿透窗帘,照在那张空间构造图上。像是某种来自地下的建筑遗痕,在空气中渐渐显形。

沈思远默默盯着那座虚拟模型,喃喃一句:

“一个人,要多么清楚‘空间能杀人’,才会在临死前,把自己的死亡……画成一幅图。”

时间回到案发前七日。

早晨七点西十分,林初走进刑侦大队的会议室,手中抱着一摞资料,脸色凝重。

“这是林尚言最近一周的行踪资料。”她把文件摊在桌上,“我们调取了他手机GPS、支付记录、车辆轨迹,以及公司员工提供的口供。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事务所和市政档案馆之间。”

沈思远坐在对面,翻阅资料。

“市政档案馆?”他眉头微挑。

“他在死前西天去过三次,查阅的内容全是‘历史建筑结构图’,时间跨度从清末至90年代。”

“查这些做什么?”他自语。

“更奇怪的是——”林初翻开另一份报告,“第三次去档案馆那天,他的定位在离开馆舍后‘消失’了两个小时。”

“消失?”

“对。他开车驶入了市南旧工业区一带,但那片区域监控盲点较多,GPS信号也不稳定。他的手机显示在一段时间内‘静止’在一个废弃工厂附近。”

沈思远沉默了。

他盯着那段轨迹图,指尖轻敲桌面:“把那家工厂的名字、地址、所有权资料给我。”

林初立刻调出:“青城第一水泥厂,1998年关闭,至今未拆除。厂房属于半地下结构,地面建筑早己坍塌,但地下设计图仍保存在档案馆。”

沈思远忽然意识到什么:“地下?”

“对。厂房下面原有两层防震结构,封闭式环状通道——典型的冷战后遗物式设计,几乎全是对称空间。”

沈思远一把翻出那张林尚言留下的构造图,将其与资料中那座水泥厂的底层布局图叠在一起。

——几乎吻合。

“你是说,”林初声音低了下去,“林尚言临死前,回到了一座‘他没设计、但却被他重建’的密室?”

“或者说——他被某人引导,逐步走入那个空间,重新‘体验’了它。”

沈思远眯起眼,看向那张螺旋空间的模型,像是透过纸面,看见某个沉封的陷阱正在悄然展开。

上午十点。

他们抵达旧水泥厂遗址时,雾气尚未散尽。厂区荒废己久,铁门生锈扭曲,大门外树木疯长,掩住了原本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