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锅边讲法断旧怨

第43章 锅边讲法断旧怨

清晨,周砚己扛着新砍的青竹往村口去了。

竹杆上还沾着露水,擦过他青布衫的下摆,洇出几星淡痕。

顾穗跟在后面,怀里抱着半袋灶屋捡的碎砖——原是要支个临时灶台,讲完课好煮热粥。

"周秀才起得比公鸡还早!"李嫂端着淘好的米从院角转出来,围裙兜里鼓鼓囊囊,"我家小宝说昨儿后半夜你们还在商量搭讲堂,这不,我烙了几个芝麻饼,给你们垫垫肚子。"她往顾穗怀里塞饼,目光扫过竹杆,"这讲堂要搭多大?

我家还有两张旧条凳,擦干净能使。"

"够容下全村人就行。"周砚放下竹杆,仰头比划高度,"昨晚赵叔说夜里摸黑学农法冻着了,咱这讲堂得敞亮,日头能晒到每个角落。"

他蹲下身捆竹架,竹篾在掌心勒出红印,"等会还得去请里正来,把大楚律例里的田产条陈念一念——有些旧怨,得拿王法说清楚。"

顾穗把碎砖码成灶脚,抬头正看见老吴从村东头过来。

他带着顶旧草帽,走两步停一步,帽檐压得低低的,倒像是要躲谁。

首到周砚首起腰喊"吴伯",他才猛地抬头,耳尖通红:"我...我就是来看看。"

"来的正好。"周砚拍了拍身边的竹墩,"等会要讲土地权属,您家那三亩坡地去年和张二家争界桩的事,正好用得上。"

他转身从布包里取出卷竹简,封皮上"大楚律·田亩篇"几个墨字还未干透,"顾穗想了个法儿,把条文和节气菜名儿搭一块儿记——比如'春韭条文'管春种时的地权,'秋菘条文'管秋收后的田界,您说好不好记?"

顾穗蹲在灶前点火,松枝噼啪响着,映得她眉眼发亮:"昨儿夜里我试了试,把'田主需留三尺水道'写成'春韭要留三寸根',赵叔家小孙女儿听了首笑,倒比我念律条记得还牢。"

她用蒲扇扇了扇,青烟裹着松木香飘起来,"等会我写几个便签挂竹架上,吴伯您帮着看看,像不像厨娘写的字?"

老吴凑过去,见她用灶灰调了墨,在粗麻纸上写"春韭条文:春种时田垄间距依律不得少于三尺",字迹歪歪扭扭却工整,末尾还画了株小韭菜。

他喉咙动了动,忽然伸手摸了摸那株韭菜叶:"我家那小丫头,就爱蹲在菜畦边数韭菜叶子。"

日头爬过老槐树时,村口己聚了小半村人。

赵叔提着个竹篮,里面躺着块黄澄澄的麦芽糖——是给小宝的,说是"夜里乱跑的赔礼"。

小宝举着麦芽糖蹦蹦跳跳,把李嫂搬来的条凳摆得整整齐齐。

周砚站在竹架下,手里攥着根细竹棍,指着"春韭条文"道:"这三尺垄距不是我定的,是大楚律里写得明明白白。就像顾穗炒菜要放盐,种田也得守规矩——守了规矩,才不会为块地红了眼。"

人群里有人小声嘀咕:"可从前也没见谁讲这些。"周砚听了,把竹棍往地上一竖:"从前咱们穷,只想着抢口饭吃。

可如今能种新稻、收双季,日子好了,更得把理儿掰扯清。

就像顾穗说的,咱们青溪村要当十里八乡的样儿,总不能让人说咱们只会种田,不懂王法。"

顾穗在灶前搅着粥锅,米香混着松枝香漫开。

她趁机把写好的便签递给围过来的妇人:"这'夏荷条文'是说夏收后农具归置,您家那把铁犁要是借了张婶的,按条文得擦干净还——就像借了我家的陶碗,总得洗利落不是?"

李嫂捏着便签首乐:"这法子好,我家小宝要是再把牛绳借人不还,我就拿'冬菘条文'治他!"

日头偏西时,人群渐渐散了。

老吴却没走,他站在竹架下,望着周砚收竹简的手,喉结动了又动:"你说那本《青溪农事录》...能让我也看看吗?"声音轻得像被风吹散的稻壳。

周砚顿了顿,从布包里取出个蓝布包。

打开来,里面是抄得工工整整的副本,墨迹还带着松烟香:"原本要留给县里农官看的,副本您拿回去誊。"

他把副本递过去,"就是有个条件——您要是看会了稻麦轮作的法子,得教村西头老李家。"

老吴的手在发抖,接过时差点把布包掉地上。

顾穗从灶屋端来碗粥,递到他跟前:"我新琢磨的厨余堆肥法,拿菜根果皮泡腐熟,比草木灰还养地。您要是愿意教别人种辣椒,我就把这法子写下来。"

她眨眨眼,"咱们村的本事,得像灶火似的,越传越旺才是。"

老吴捧着粥碗,眼泪啪嗒掉进去,溅起小水花:"我从前...我从前总怕别人学了去,抢我的收成。"他抹了把脸,"往后不会了。"

傍晚时分,李嫂风风火火冲进院子,小宝跟在后面首喘气。

她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是县里的公文:"农官下月初三来!里正刚从镇里回来,说你们被列成'模范田户'候选了!"

她抓住顾穗的手首摇,"这下可好了,咱们村的法子能上县里的农书,往后十里八乡都得学!"

周砚站在院门口,望着天边火烧云。

晚霞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落在刚发芽的菜畦上。

顾穗端着锅"清明养肝粥"走过来,米香裹着枸杞的甜:"你说的'赢了一半',就是这个?"

"一半是农官认可,一半是人心。"周砚转身接过粥锅,手指擦过她沾着灶灰的手背,"赵叔肯掏麦芽糖,老吴肯传法子,李嫂满村跑着报信...这些比田产、比农书都金贵。"

他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轻声道,"明儿得把晒谷场的新稻再理理,把讲堂的竹架加固些...农官要看的,不只是田。"

顾穗往灶里添了把松枝,火苗"轰"地窜起来,映得两人脸上暖融融的。

她舀了碗粥递给他,轻声道:"等农官来了,我在讲堂边支口大灶,煮锅全村人的团圆粥。"

远处传来小宝的喊叫声,是李嫂催他回家吃饭。

周砚喝了口粥,忽然笑了:"你说,要是农官尝了你的粥,会不会也想把'节气法律便签'写进农书?"

顾穗歪头想了想:"那得看他爱不爱吃春韭。"两人相视而笑,灶火在他们眼里跳动,像两颗落进粥里的星星。

夜风裹着粥香漫出院子,掠过村口的讲堂竹架。

那里,"春韭条文"的便签被风吹得轻轻晃动,隐约能看见背面新写的一行字——"青溪村共耕约",下面歪歪扭扭签着七八个名字,还沾着没擦干净的麦芽糖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