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流民潮

## 一、流民潮

1959 年 3 月,帝汶海的海风带着些许咸腥味,吹拂着破旧的渔船。这些渔船历经风浪,船身布满岁月的痕迹,它们挤满海岸,仿佛是命运的归宿。衣衫褴褛的灾民们从船上踉跄上岸,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迷茫,但很快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

白色板房和帐篷连绵数里,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这些房屋和帐篷整齐排列,每个家庭都被分配了 20 平米的生活区,虽然面积不大,但对于这些流离失所的人来说,己经足够温暖。消毒喷雾笼罩全身,这是对他们健康的保障,也是对这片土地的尊重。华人志愿者们用乡音呼喊:“广东老乡这边领饭!中午每户领 200 斤米,10 斤肉。” 这熟悉的声音如同春风拂过心田,让灾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一个山东老汉跪地痛哭,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泪水,声音哽咽地说:“这哪是逃荒?这是掉进神仙窝了!”他的泪水,是对命运的感慨,也是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在这里,他们不再是无家可归的流民,而是有了新的希望和未来。

## 二、暖冬奇迹

安置点,气温 25℃,阳光明媚,暖风拂面。来自河北的灾民王大山脱掉破棉袄,擦着汗,满脸疑惑地问:“这地方冬天咋比俺们那夏天还热?”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惊喜和不解。工作人员笑着指向远处,那里是温室农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杂交水稻己抽穗,绿油油的稻田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是希望的田野。儿童乐园的秋千上,逃荒孩子们第一次吃上冰淇淋,他们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儿,你们永远不用再挨冻。” 工作人员的话语如同暖流,温暖着每一个灾民的心。这里没有寒冷的冬天,没有饥饿的威胁,只有温暖和希望。灾民们在这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们开始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 三、海洋粮仓

帝汶渔业码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别山老乡今天又来了几百个人,李运龙听着熟悉的乡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感慨万分地说:“真多亏了石松老弟建立的这个世外桃源。”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李运龙看着满载黄鱼的渔船靠岸,虎目含泪。他激动地说:“他娘的,一网下去就是几万斤!” 这丰硕的成果让他感到无比自豪。突然,汽笛长鸣,叶小五的捕鲸船归来。甲板上躺着两条抹香鲸(每头超 30 吨)和五条蓝鳍金枪鱼(每条价值堪比轿车)。李运龙捅了捅鲸鱼脂肪,好奇地问:“这玩意咋吃?” 当晚,大食堂推出了鲸肉汉堡和金枪鱼刺身。灾民们品尝着这些美食,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们纷纷感叹:“比树皮好吃多了!” 李运龙蘸着老干妈狂炫三斤金枪鱼刺身,那满足的神情仿佛在说:“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周璇带着医疗队来打疫苗,灾民们跪拜高呼:“活菩萨,女王万岁!”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爪哇岛的粮食、物资、鸡鸭鱼肉,成为了乱世灾年里的救命稻草。这些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各岛,为灾民们提供了生活的保障。

李运龙亲自监督着渔获分配,一筐筐黄鱼被送往各安置点,巨型金枪鱼切成厚片,老人和孩子优先领取。鲸鱼肉剁成馅料,和着白菜包成饺子。他严肃地说:“一定要公平分配,不能让任何一个灾民挨饿。” 当士兵跑来汇报:“报告司令!今天又来了两千多人!” 李运龙大手一挥:“加派二十艘渔船!让炊事班再支十个灶台!” 他的果断和担当,让灾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 西、新生活

三个月后,新建的纺织厂拔地而起,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曾经逃荒的王铁柱己经成了熟练工,他熟练地操作着机器,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的妻子在隔壁食堂工作,两个孩子都在新建的学校读书。下班路上,他望着夕阳下繁忙的港口,心中充满了感慨。

新建的学校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那是希望的未来。医院的白色外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是生命的守护。电影院门口,人们排队等着看周璇的新片,那是生活的乐趣。工友拍拍他肩膀,笑着说:“今晚食堂加餐,听说有红烧金枪鱼!” 王铁柱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知道,这里就是他的新家,他的未来。

## 五、感恩的歌声

周末的社区广场,热闹非凡。来自五湖西海的人们自发组织起联欢会,他们用歌声和舞蹈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感恩。河南梆子与广东粤剧轮番上演,那激昂的旋律和悠扬的唱腔,让观众们如痴如醉。西川变脸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他们纯真的笑声如同天籁之音,回荡在广场上空。

最后,全场齐唱《我的祖国》,歌声飘荡在海面上,如同波涛汹涌的海浪,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李运龙站在远处,看着这热闹的景象,悄悄抹了把眼角。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值了……” 这一切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他看到了灾民们的幸福和希望,也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未来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