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本只打算送儿子上学,甚至只送最受宠的儿子的村民,心思都开始活络起来。他们开始考虑,是否应该让女孩子学习一些营生技能?是否能够帮助娘家?甚至还有其他种种想法。
“对对对!”膝下没有儿子的老孙头突然一拍大腿,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我家的三丫头,也要报名!如果真的能够学到真本事,能够撑起门户,招个女婿进来,我这后半辈子也就踏实了!”
“给我家三小子报上!”村里的木匠王老三嗓门洪亮,一挥手,“等等!二小子也报!俩小子合用一份纸笔,一份半束脩供出两个读书人,值了!”他得意地补充,“学堂的桌椅我都打好了!上好木料,桐油刷得亮堂堂,就等娃儿们坐了!”
看着村民们踊跃报名,陆姹心中涌起暖流。然而,当她拿到那份墨迹未干的预报名名单时,心头的火热瞬间凉了半截。
名单上,密密麻麻几乎全是男娃的名字!每户至少送了一个。而女孩呢?除了王婶家的两个丫头、老孙头的三闺女,就只有村长的小女儿!偌大一个村子,适龄女孩竟只有区区西人报名!
回到自己那间简陋的小屋,陆姹对着名单,眉头紧锁。眼前闪过村里那些怯生生躲在门后、眼神懵懂的女孩身影。她又想起自己那个世界,纵然是孤儿,也从未体会过如此赤裸裸、被视作“无用”的性别鸿沟。
“不行!”她猛地攥紧了名单,指节微微发白,“不能就这样算了!我既来了这里,开了这学堂,就总得为她们……做点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陆姹仿佛不知疲倦。她对照着之前挨家挨户登记的信息,再次叩开了一扇扇紧闭的门扉。村民们根深蒂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像一堵堵冰冷的墙,但她没有退缩。
被拒绝?没关系,换个角度再来!理由不够打动?那就再想!
她仿佛被重新点亮的语言天赋,在这小小的山村里,开启了一场关乎未来的“舌战”。
对村长晓之以“利”: “村长,您想想,若村里的女娃都明事理、辨是非,村东头那块大石头上,还能有那些挑拨邻里、嚼舌根的长舌妇吗?整个村子风气清正了,外人说起来,不也是您治村有方?”
对王二婶子激之以“妒”:“王二婶子,您大嫂家那两个丫头可都报名了!将来她们若真学点本事,媒婆踏破门槛,说的都是好人家。到时候您家闺女……唉,差不多的年纪相看婆家,媒婆都奔她家去,您这心里能得劲儿?”
对犹豫的妇人诱之以“利”:“哎呀,我知道,女孩子是不用考状元。可我会教她们画画呀!学好了,描出时兴的花样子,绣在帕子上、荷包上,拿到镇上布庄,那可是能换铜板的营生!”
对实在贫困的家长解之以“困”: “半份束脩也凑不出?儿子都读不起?这好办!您把闺女送来!她学了字,回家还能教给她兄弟!”
陆姹调动起两世为人的全部智慧和口才,将“读书”对女孩、对家庭、对未来的种种“好处”,掰开了,揉碎了,用最接地气、最能触动村民心弦的话语,一遍遍地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陆姹的奔波游说,如同涓涓细流,终于汇聚成河。
当那份最终确认的入学名单再次送到陆姹手中时,她的指尖微微颤抖。名单末尾,女学生的名字,从孤零零的西个,增加到了整整十二个!再加上之前报名的十八个男学生,不多不少,正好三十人!
学堂里那三十套崭新的桌椅,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新希望的开始。
万事俱备。在村长和村民们精心挑选的良辰吉日,王家村这所前所未有的、男女同收的学堂,在噼啪作响的喜庆爆竹声中,正式开张了。
陆姹站在学堂门口,望着台下三十双或好奇、或懵懂、或充满希冀的眼睛(尤其是那十二双属于女孩的眼睛),深吸一口气。作为学堂唯一的先生,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未来,此刻都握在她的手中。
而她心中那本“教材”,早己超越了《三字经》《百家姓》。她要教的,是识字明理,是谋生技艺,更是……能改变这些女孩儿命运的一线天光。
在陆姹的人生字典里,“瞻前顾后”从来不是贬义。孤儿院长大的残酷现实,教会了她每一步都必须算到三步之外。正是这份刻进骨子里的未雨绸缪,让她在那个世界攒足了学费,搏到了那份令人艳羡的白领工作。如今,这份能力成了她在这异世安身立命、甚至撬动命运的关键。
从决定接受任务那一刻起,陆姹脑中就铺开了一张清晰的蓝图:如何在陌生的世界活完这一辈子。初临此地,确认1066号系统休眠后,她迅速压下恐慌,按计划一步步铺路。当上桥南村教书先生,不过是计划的第一步。招生尘埃落定,她便己将心思转向更深远的布局——如何让这来之不易的学堂真正扎根,如何让这三十个孩子(尤其是那十二个女孩)的命运,因她而有所不同。
“中国是礼仪之邦,孩子的成长,从懂礼、行礼开始。”陆姹深谙此理。尊师重道、勤勉向学、心怀感恩,这些道理古今皆通。她更明白“仪式感”的力量——来自她那个世界的经验告诉她,一个庄重、特别的开始,能赋予“读书”这件事远超其本身的意义,能深深烙印在村民和孩子们的心里,成为日后坚持的动力。
于是,一个大胆而精妙的计划在她脑中成型:她要在这村北的河边空地上,为桥南村的第一批学子,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礼”!这灵感,正是源自她记忆中那个世界的““状元礼”。她要让这偏僻的山村,也沐浴一次“礼”的荣光。
开班当天,阳光正好。在村长的鼎力支持和全体村民的围观见证下,一场注定载入桥南村史册的盛典,拉开了序幕。河边空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三十套崭新的桌椅整齐排列,中间留出了一片空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肃穆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