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亲历新政:摸鱼人集体破防

公元 1043 年的开封城,空气里飘着一股诡异的紧张气息。茶馆说书人不讲三国水浒了,改聊朝廷新政策;街边算卦的不摆摊了,忙着帮官员测算“仕途吉凶”;就连皇宫门口卖炊饼的武大郎(纯属虚构),都学会了打听 “今天哪个官又被范大人盯上了”。作为一个在大理寺混日子的八品小官,我从未想过,平静的摸鱼生活即将被一场改革风暴掀个底朝天。

一、改革前的快乐摸鱼时光

在范仲淹搞事情之前,我们这些基层公务员的日子,那叫一个滋润。早上打卡签个到,泡壶浓茶,啃着炊饼看报纸(宋朝叫邸报)。中午准时干饭,饭后必须睡个美容觉,下午再慢悠悠处理两件案子 —— 说是处理,其实就是在卷宗上盖个章,毕竟大部分案子早就被上司 “指导”完了。

最快乐的是每月发工资那天。捧着沉甸甸的俸禄,我和同事老张能在勾栏瓦舍潇洒到半夜。老张总说:“咱们这工作,就是古代版的 ‘ 铁饭碗 + 躺平 ’,只要不得罪领导,保准能混到退休。”

然而,这一切都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被打破了。那天我哼着小曲去上班,突然发现大理寺门口贴了张红头文件,上面写着 “庆历新政实施细则”,落款人正是范仲淹那个 “老愤青”。

二、改革第一刀:摸鱼人集体破防

第一条规定就让我瞳孔地震:“所有官员必须每月提交工作报告,详细记录工作内容、成果及不足。”这是什么魔鬼要求?我翻了翻上个月的工作记录,除了喝茶、睡觉、逛瓦舍,好像也没干啥正事儿啊!

更要命的是 “磨勘新法”。以前我们升职靠的是 “资历 + 关系”,现在居然要看 KPI!范仲淹还搞了个 “官员绩效考核表”,从工作效率到群众满意度,足足二十项指标。最绝的是最后一栏 "创新贡献",我一个管档案的,上哪创新去?

老张看着考核表,手都在发抖:“完犊子!我上个月唯一的‘ 创新 ’,就是研究出了用茶叶渣养绿萝!”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衙役押着个醉醺醺的官员经过 —— 原来是某县主簿上班喝酒被按察使抓了现行,首接撤职查办。

三、反卷联盟的垂死挣扎

为了对抗这丧心病狂的改革,我们自发成立了 “反卷联盟”。老张贡献出祖传的《摸鱼三十六计》,我们连夜制定应对方案:工作报告就抄去年的,把 “喝茶”写成 “研究茶道文化”,“睡觉”写成 “进行冥想式思维训练”。

但很快我们就发现,这些小聪明根本没用。范仲淹派来的按察使就像古代版 “朝阳群众”,无孔不入。有个同僚在家睡懒觉,被举报“作风散漫”;还有人上班偷吃零食,罪名是 “损害朝廷官员形象”。

最离谱的是,连官员的社交圈都被监控了。我有次和朋友去青楼听曲,第二天就收到匿名信:“同志,请注意生活作风!” 吓得我三个月没敢出门。

西、改革风暴中的 "人间百态"

随着改革深入,朝廷彻底乱成了一锅粥。有人为了应付考核,疯狂加班,活活把自己熬成了熊猫眼;有人西处托关系走后门,想调到 “养老部门”;还有人干脆摆烂,在办公室挂起横幅:“反正要被裁,不如躺平看”。

我亲眼见过某官员在述职报告里哭诉:“自从新政实施,我每天工作十二时辰,头发掉得比落叶还快,老婆以为我出轨,孩子叫我陌生叔叔......” 结果范仲淹大笔一挥:“再接再厉,望继续保持!”

更搞笑的是,改革居然催生了新职业。有人专门帮官员代写工作报告,一篇五贯钱;还有人开起了 “官场补习班”,传授 “如何在考核中脱颖而出”的秘诀。

五、改革凉凉:一场职场闹剧的落幕

就在我们被改革折磨得生不如死时,剧情突然反转。保守派开始疯狂反扑,街头巷尾流传着各种谣言:范仲淹要谋反啦!新政导致天下大乱啦!宋仁宗看着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头都大了三圈。

终于有一天,朝廷突然宣布:庆历新政终止。消息传来,整个开封城都沸腾了。我们在大理寺摆起流水席,庆祝重新获得 “摸鱼自由”。老张抱着酒坛子痛哭流涕:“还是躺平的日子香啊!”

然而,这场改革留下的阴影却挥之不去。我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旧报告,突然有些迷茫:虽然不用再加班了,但这样混日子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六、历史的吐槽:这场改革输在哪?

多年后,当我白发苍苍地给孙子讲这段历史时,终于明白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范仲淹想把大宋这艘破船彻底翻新,却忘了船上的乘客(官员)根本不想动。就像你想让咸鱼翻身,咸鱼只会说:“我躺平挺好的,翻什么身?”

但这场改革也不是全无意义。它像一记警钟,让北宋朝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这些基层公务员第一次思考: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混吃等死,还是真的为百姓做点实事?

至于我,在新政失败后,虽然继续过着摸鱼的生活,但偶尔也会想起那段疯狂的日子。毕竟,人生能经历一次这样的改革风暴,也算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 哪怕它最后以闹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