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的智慧在宋辽金时代的映照

咱们来聊聊《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这一章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洞察和治理智慧。原文是这样说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段话。“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意思是老百姓之所以遭受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赋税过多,让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维持生计。在古代农业社会,粮食是生存的根本,过重的赋税就像一把利刃,首接割去了百姓的生存希望。“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里的“有为”指的是统治者过度地干预和折腾。当统治者不断地发布各种政令,频繁地兴师动众,反而会让社会秩序变得混乱,百姓无所适从,自然就难以治理了。“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说的是老百姓之所以不把死亡当回事,敢于冒险犯难,是因为统治者追求过度的享受和奢华,百姓在这种对比下,生活困苦不堪,觉得生不如死,也就不再畏惧死亡。最后一句“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说那些不把过度追求个人生存享受作为目标的统治者,比那些只看重自己生命和享受的统治者要贤明得多。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投向宋辽金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看《道德经》这一章的智慧是如何在历史中得到映照的。

先来说说宋朝。宋朝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然而,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开支,不断增加赋税。在宋仁宗时期,由于对西夏和辽国的战争,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填补财政缺口,政府加大了对百姓的赋税征收力度。除了正常的田赋之外,还有各种杂税,如身丁税、杂变之赋等。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很多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交了税,自己只能勉强糊口。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百姓卖儿鬻女来缴纳赋税的悲惨景象。这正应了《道德经》中“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这句话。沉重的赋税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再看宋朝的治理方面。宋朝统治者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的崛起,采取了一系列“有为”的措施。在军事上,实行“更戍法”,频繁更换军队将领,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低下。在行政上,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众多,办事效率低下。而且,宋朝统治者还喜欢发布各种政令来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例如,王安石变法时期,推出了青苗法、市易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本意是好的,想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增加财政收入和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官员的腐败和执行不当,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很多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强制百姓借贷青苗钱,导致百姓负债累累。这就是“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的典型体现。过度的干预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社会变得更加不稳定。

在百姓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宋朝也有相关的表现。由于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一些百姓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再畏惧死亡。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起义的现象。例如,方腊起义就是因为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压迫和剥削而发动的。方腊以“诛朱勔”为名,号召百姓起来反抗,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这些起义的百姓知道反抗可能会面临死亡,但他们己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所以敢于轻死一搏。这正是“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的写照。宋朝统治者生活奢华,追求享乐,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园林,而百姓却在为生存苦苦挣扎,这种巨大的反差让百姓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不再珍惜自己的生命。

再看看辽国。辽国是一个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辽国统治者为了维持统治,对百姓征收了一定的赋税。在辽国后期,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赋税征收变得越来越不合理。一些贵族和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增加百姓的负担。而且,辽国统治者为了扩张领土,频繁发动战争。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很多百姓为了躲避战争和繁重的赋税,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这也导致了辽国百姓的饥饿和社会的不稳定,与《道德经》中描述的情况相符。

在治理方面,辽国统治者在汉化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有为”的措施。例如,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了官僚制度和法律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民族矛盾等问题,这些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辽国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使得辽国的治理变得更加困难,百姓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高。

金国同样如此。金国在灭掉辽国和北宋后,统治区域扩大,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金国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和剥削。在经济上,征收高额的赋税,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很多汉族百姓失去了土地,沦为佃农,生活十分艰难。在政治上,金国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对汉族和其他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这种“有为”的治理方式导致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百姓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在金国后期,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这些起义的百姓正是因为生活困苦,对死亡不再畏惧,才敢于起来反抗金国的统治。

那么,从《道德经》第七十五章的智慧来看,宋辽金这些朝代应该怎么做呢?其实,老子提倡的“无以生为”,就是要统治者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过度追求个人的享受和利益,减少对百姓的赋税和干预。如果宋朝统治者能够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精简官僚机构,减少不必要的政令干预,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也许社会矛盾就不会那么尖锐。辽国和金国统治者如果能够平等对待各民族,合理征收赋税,避免过度的战争和剥削,也有可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历史是一面镜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所揭示的道理在宋辽金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统治者都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克制自己的欲望,实行无为而治,让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实现长治久安。

好了,今天关于《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和宋辽金时代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思考社会治理和人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