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核反应堆,需要庞大的电力支持瞬间达到。
而自循环的情况下,需要运行数个小时乃至数日才能达到。
因此这是顾氏反应堆唯一的缺陷。
但如果能够使用从原子身上剥离出来的核外电子,那就能够大大提速。
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从原子身上薅核外电子,对输入电能的消耗就更少了。
当然,现在还是高考期间,他还没有那么多精力去验证可能性。
毕竟能够承受这样极端环境的ito、活性层、电子传输层的材料,或许在近十年都很难找到。
不过,他还是把这个可能性记在心里之后,才继续往下做题。
实验题是力学实验和运动学的结合体。
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
不过……
顾知秋越做越不对味,尤其做到了最后一步,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那一步,他难得的卡壳了。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题目。
一张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
桌子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a。
另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b,悬挂在半空。两个物块用一根细线相连。
在桌面上有两个光电门。光电门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这东西两侧有一个射光孔,有一个收光孔,一旦有东西通过,射光孔的射线被阻断,无法到达收光孔,然后会记录下来被阻断的时间。
这类题的解法,很明显,就是用物块a在通过两次光电门的时间,算出来各自的速度,然后根据vt2-v02=2ax算出加速度。
而有了加速度就有了合外力f合=(m+m)a=2ma。
而合外力就是物块b的重力,即f合=mg=2ma。
联立之后,就有g=2a。
很无聊很简单的一个题目。
题目唯一的坑也就是隔离法和整体法的应用。
其他的没有一点心机。
但顾知秋迟迟没有下笔。
这个题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答案,但他不太愿意把这个答案给写出来。因为题目上少了一句说明和前提——“本题目重量等于质量”
通过mg=2ma,最后算出g=2a的前提是等号两侧的“m”会被约掉。
但问题是,这两个m本来就代表的是不同的含义。
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质量。
一个是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
虽然两个都叫质量,但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测量物体的质量,通常是放在秤上。
然后通过称面受到的压力,来测出万有引力。然后再根据重力加速度,反推出质量。
这种质量,称之为引力质量,或者重量。
一旦脱离引力,这种方式就不管用了。
所以引力质量是表征物体在引力场中受到引力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而在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又叫做惯性质量。是表征一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是影响引力大小,一个是影响物体运动快慢。
惯性质量决定任何方向上的力对物体带来的加速度,而引力质量,只决定受到的引力大小。
重量恒指向地心。
而加速度可以是任何力,在任何方向上的结果。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特意来区分这两种质量之间的差异——地球以重力吸引石头,而对其惯性质量毫无所知。地球的召唤力与其引力质量有关,而石头所回答的运动,则与其惯性质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