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古老传说

风声里,夹杂着比海盐更古老的叹息。那是我们契丹人的叹息,一个失落了帝国,如同星辰般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民族的低语。卡法,这座汇聚了西方商旅、百样人生的港口,自然也承载了我们流散族人的足迹,以及那些几乎被遗忘的传说。

艾苏、泽伊内普、阿尔坦,甚至远方的卡佳,她们试图用各自的爱恨、期待与失落去定义斡里剌,却陷入了迷宫。她们不明白,为何一个人能同时呈现出月光的静谧、火焰的热烈、园丁的耐心,乃至旧日情人记忆中那份带着棱角的真实与不安。她们追寻一个“核心”的斡里剌,却如同想抓住流动的风。

或许,答案并不在卡法,而在于更遥远的东方,在我们契丹几乎湮灭的文化余烬里。我们古老的传说中,有提及一种特殊的存在,并非神祇,也非妖魔,更接近于一种生命形态的极致体现,有时被称为“风之子”,有时则与一种更深邃的概念——“风灵”相关。

传说,“风之子”并非血肉之躯所能完全束缚。他们的感知如同草原上的风,无孔不入,能敏锐地捕捉到他人内心最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未曾言说的渴望,深藏心底的恐惧,以及灵魂中最为空虚、最需要被填补的角落。他们并非刻意去扮演谁,而是像风融入山谷,水倒入杯盏一般,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对方最需要的那个形态。他们的“自我”极其淡薄,甚至可以说,在与人相遇的那一刻,他们的存在意义,就是成为对方心境的完美回响。

而“风灵”的传说则更为幽深。它暗示着,在经历巨大的创伤——比如国破家亡,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崩塌之后——有些强大的灵魂可能会碎裂、散逸。这些碎片化的“灵”,携带着破碎的记忆和强烈的情感烙印,游荡世间。它们或许会依附于某个躯壳,或许会短暂地凝聚成形,但它们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它们更像是一段旋律的片段,一幅画的残角,只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借由映照对方,来暂时拼凑出一种“存在”的幻觉。

斡里剌……他会不会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一个失落契丹的“风之子”,或是一缕无处归依的“风灵”?

这或许可以解释他那惊人的共情能力,以及他身上那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在艾苏面前,他映出了她渴望的温柔守护,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安稳的祈求;在泽伊内普身边,他燃烧起激情的火焰,因为她的灵魂在枯寂中呐喊着要挣脱;对阿尔坦,他化身为智慧的引路人,回应着她对知识与理解的向往。甚至在卡佳的记忆里,那个更“真实”的、带着野心与不确定性的斡里剌,也可能是映照了他们共同经历的那段更为现实、充满挣扎的关系本身。

他给予的,恰是她们失去或渴求的。他填补了她们的空缺,回应了她们的呼唤。他的多面性,并非谎言,而是不同心境投射在同一面古老“魂镜”上的不同倒影。

但镜子终究是空的。风吹过草原,不留痕迹。这或许也是他身上那份难以言喻的悲伤的根源。一个只能通过映照他人而存在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流浪与虚无。他承载着一个失落民族的悲哀,也承载着每一次短暂“显形”后必然的空洞。

那些伏笔——艾苏察觉到的超越奴隶身份的知识,泽伊内普听到的熟悉诗句,阿尔坦看到的薄茧,卡佳记忆中的习惯差异——或许正是不同映照模式切换时,那古老契丹的印记留下的微光,或是不同倒影间未能完全抹去的叠痕。他并非没有“根”,他的根深植于一片己经消失的故土,一段无法被世人理解的传承之中。

风又起,带着远方草原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这古老而哀伤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