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佯攻宣府,真袭大同

朱厚照站在乾清宫的窗前,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残阳。风卷起宫墙外的落叶,也卷走了他心头最后的一丝平静。

宁王府那边的动作越发频繁,东厂密探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密集。可他清楚,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风暴,或许正在北方酝酿。

“陛下。”刘瑾轻声唤道,“大同急报。”

朱厚照接过奏折,眉头越皱越紧。信中说,鞑靼小股骑兵出现在宣府一带,但并未真正进攻,只是虚张声势地在城外游弋。而与此同时,大同方向却传来更为紧张的消息——敌军主力似乎正悄然集结于长城之外。

“他们想干什么?”江彬凑过来,语气里带着几分疑惑。

“佯攻宣府,真袭大同。”朱厚照缓缓吐出八个字,眼神如刀,“调虎离山的老把戏。”

“那咱们怎么办?”江彬问。

“先稳住。”朱厚照转身坐回御案后,“让宣府守将不要轻举妄动,加强戒备;大同那边,立刻派人去查实情况。”

刘瑾点头:“奴才这就安排。”

“另外……”朱厚照顿了顿,“从驿站系统调快马加急,沿途设站,确保情报畅通无误。”

这番话一出,殿内众人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自打上次清洗勋贵之后,驿丞系统的效率被大大提升,如今成了朝廷获取边情的重要渠道之一。

翌日清晨,乾清宫议事厅内己是一片忙碌。

几位将领和兵部官员围坐在长桌旁,地图铺满了桌面。朱厚照亲自指着两处地点,示意众人注意。

“宣府这边是幌子,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但也别上当。”他说道,“大同才是关键。一旦确认敌军主攻方向,必须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陛下英明。”一名将领拱手称是。

“我打算派锦衣卫沿情报路线巡查,确保万无一失。”朱厚照继续道,“还有,调集周边州府的粮草储备,优先送往大同。”

杨廷和在一旁沉默许久,终于开口:“陛下此举虽用心良苦,但若敌军未至,便大动干戈,恐扰民伤财。”

“老臣所言有理。”朱厚照点头,“但我宁愿多做准备,也不愿临阵慌乱。”

杨廷和没再争辩,只淡淡应了一声。

散会后,朱厚照留下了一名心腹大臣,命他即刻前往大同实地查看。

“你带几个亲信,乔装成商队,混入城中。”他说,“我要最真实的情报,不是纸上谈兵。”

那人领命而去。

数日后,这名大臣尚未返回,京城军营中己有传言传出。

“以前鞑靼也有过类似的佯攻。”一位年迈的老兵低声对身边人说道,“他们先试探一下防守,等我们松懈时,就猛扑上来。”

这话被一个路过的侍卫听了个真切,回去后便悄悄禀报给了东厂。

与此同时,京郊一处驿站内,一名驿丞正与几名快马交接任务。

“务必在三日内送到大同。”他叮嘱道,“这是陛下的命令。”

“明白!”一名骑手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而在大同城外,几匹快马刚刚抵达,城门还未开,士兵们便己严阵以待。

“报!京城来使!”骑手高声呼喊。

守将闻讯赶来,接过密信,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果然来了。”他喃喃道。

此时,城墙之上,一名瞭望哨兵忽然惊叫:“西北方向发现大批骑兵!”

众人纷纷抬头望去,只见远处尘土飞扬,隐约可见黑压压一片人影正快速逼近。

“传令下去,全城戒备!”守将一声令下,城头锣鼓齐鸣,箭矢上弦,火油罐搬上垛口。

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回到京城,朱厚照正与江彬一同巡视军备仓库。

“这批武器虽然旧了些,但还能用。”江彬拿起一把长矛,比划了一下。

“未必。”朱厚照蹲下身,拾起一根铁枪杆,仔细端详,“你看这锈迹,说明储存不当。如果能重新淬火打磨,也许还能撑一阵子。”

“陛下还真懂这些?”江彬惊讶。

“现代社会打仗靠科技,但冷兵器也是基础。”朱厚照笑了笑,“不过现在嘛,得靠这些老家伙撑场面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官员匆匆赶来。

“陛下,前线传来最新消息。”他神色焦急,“鞑靼主力果然攻打大同!”

朱厚照闻言,猛地站起身,目光如炬。

“果然不出所料。”他沉声道,“立即调拨粮草,派出援军。同时,通知各路将领,做好防御部署。”

“是!”

“另外……”他顿了顿,“让王守仁尽快赶往山西,协助调度。”

此话一出,周围人皆是一惊。

“陛下要启用王守仁?”有人低声议论。

“不错。”朱厚照坚定地说,“此人虽非朝堂主流,但有真本事。眼下正是用人之际。”

夜色渐深,乾清宫灯火通明。

朱厚照独自坐在御案前,手中握着一份刚刚送来的军情简报。他的目光扫过纸面,最终停在一句不起眼的话上:

“敌军中有老兵提及,曾参与过十年前的佯攻战术。”

他心中一震,猛然想起一件事:十年前,也正是那位老将军在此地击退鞑靼,保住了大同。

“历史总会重演。”他低声自语,“但这次,我不会让它重蹈覆辙。”

窗外,北风呼啸,仿佛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而此刻,在遥远的大同城外,第一支火箭己经点燃,照亮了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