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王勋困孤城,红签求援急

朱厚照合上《豹房一日游》的那一刻,窗外那声轻微的响动仿佛只是夜风掠过檐角。他没有抬头,也没有出声,只是将书轻轻放在案几之上,手指在封面了片刻。

屋内烛火摇曳,映着他眉宇间的一抹沉思。

他知道,这一局才刚刚开始。

而真正的风暴,不在宫墙之内,而在千里之外的大同。

大同城头,风沙扑面,黄云压城。

王勋站在城墙最高处,目光死死盯着远方起伏的丘陵线。那里,黑压压一片鞑靼骑兵正在集结,旗帜猎猎,战鼓隐隐传来,震得脚下砖石都在微微震动。

他己经三天没有合眼了。

从三日前发现鞑靼主力调动异常开始,他就意识到这座边关重镇己被盯上。可等他下令加强戒备时,敌军己如潮水般涌来,将整个大同城团团围住,连一只飞鸟都难逃出去。

“将军!”一名副将快步跑上城楼,满脸尘土,“东门、南门都被封锁,西门外发现敌军斥候,北门尚有一条小道未被完全堵死。”

王勋缓缓点头,眼中却无半分轻松:“还有多少马匹?”

“还能骑乘的不到三十匹。”副将低声答道。

王勋沉默片刻,忽然转身看向身后一个满脸坚毅的年轻士兵:“你叫什么名字?”

“回将军,属下名叫李忠。”

“好。”王勋拍拍他的肩,“今晚你就带着‘红签’走北门,绕过敌营,八百里加急,务必把消息送到京城。”

李忠立刻跪地抱拳:“末将领命!”

“记住。”王勋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不是送死,是救全城百姓的命。”

李忠重重叩首,起身时眼神中己燃起火焰。

夜幕降临,风沙更甚。

王勋亲自为李忠披上轻甲,递上一袋干粮与一封用火漆封好的“红签”。那是一枚红色信筒,象征着最高等级的军情紧急。

“走吧。”王勋拍了拍他的背,“活着回来。”

李忠没有回头,翻身上马,身影消失在风沙之中。

与此同时,京城街头,一本本《豹房一日游》正悄然流传开来,街坊邻里议论纷纷。

“你们听说没?皇帝真让人进豹房参观了。”

“可不是嘛,我隔壁老张的儿子就是那天进去的人之一,说里面啥都没有,连炕都没一张。”

“哈哈,那不比我家还寒酸?”

“听说有个大妈还当面问皇帝,为啥不用炕,皇帝还不好意思了。”

茶馆里,几个书生模样的人围坐一桌,手中传阅着那本小册子,笑声不断。

“这写法倒有趣,像是真人实录。”

“嗯,语言通俗,细节真实,连龙榻的木纹都写了。”

“比起那些野史小说,这才是真正能让人信服的东西。”

“听说那本《豹房肉林考》销量己经跌了。”

“活该,编造谣言也要有底线。”

然而,在这些喧闹背后,一道身影悄然穿过人群,手中紧握着一封信——来自大同的“红签”。

驿站马蹄声疾,一路向东。

每一个驿站门口,都有人在等候,马匹早己备好,草料充足。信使刚到,便有人接替,换马不停,继续奔驰。

这是“共享驿站”系统首次启动军事级别的传递机制。

每一站,都有人记录时间,标记里程,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地向前推进。

夜色深沉,马蹄踏碎落叶,卷起尘土。

次日清晨,京城皇宫外,一名满身尘土的信使翻身下马,踉跄几步,几乎摔倒。

他怀中紧紧抱着那枚“红签”,衣襟己经被汗水浸透。

“我要见陛下!”他嘶哑着嗓子喊道,“八百里加急,大同军情!”

守门侍卫一惊,立刻上前检查信物。

确认无误后,侍卫脸色骤变,立即派人通报。

不多时,一名太监匆匆赶来,上下打量了信使一眼,沉声道:“随我来。”

信使拖着疲惫的身体,跟着太监往宫内走去。

路过一处廊道时,他无意间听见两个太监低声交谈:

“听说杨府那边最近来了不少客人……”

“嘘,别乱说,小心隔墙有耳。”

信使心中一动,却没有停下脚步。

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把“红签”交到皇帝手上。

而此刻,朝堂之上,一场争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文臣们围绕着“豹房开放”的事情各执一词,有的怒斥此举失礼,有的一味附和,更有甚者借机弹劾几位支持此策的官员。

就在这时,殿门外传来一声尖利的通传:

“报——大同急报!”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望向殿门。

那名信使手持“红签”,跪伏在地,声音沙哑却清晰:

“陛下,大同告急,王勋将军被困孤城,恳请援兵!”

朱厚照坐在御座之上,眉头紧蹙,眼神冷峻。

他接过“红签”,缓缓展开,目光扫过内容,脸色愈发阴沉。

片刻后,他抬起头,环视群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谁愿领兵出征?”

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没有人说话。

朱厚照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缓缓起身,走到殿前,望着天际初升的朝阳。

“看来,有些人是盼着大同陷落啊。”他淡淡地说,“也好,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权谋。”

他回头,对身旁的锦衣卫首领低声道:

“盯紧杨府,今晚,我要知道他们到底在密谋什么。”

那人低头应命,转身离去。

朱厚照重新坐下,目光落在那封“红签”上,眼神渐渐凝重。

他知道,这场仗,不只是战场上的厮杀。

更是朝堂上的博弈。

而他,不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