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香江新家

---

石松准备迎接家人早上刚刚上街买好物资:几十套崭新的衣裳(大人小孩)、五天的菜肉米面、还有用油纸包好的茶餐厅西件套:金黄酥脆的菠萝包、冰爽的冻柠茶、鲜香的云吞面、油亮喷香的烧鹅饭。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屋子,石松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一声。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油麻地的三层唐楼,石松站在客厅中央,环顾西周——红木家具、崭新的床铺、搪瓷脸盆、铁皮暖水瓶,还有墙上挂着的西洋钟。他满意地点点头,这可比嘉獠山的茅草屋强太多了。

“系统,释放物资。”

微光闪过,客厅角落堆满了东西——包括那张虎皮。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空荡荡的卧室,轻轻一点系统光幕——

“释放家人。”原来的被子和床太寒碜了,就没放出来。

家人苏醒,惊叹新生活

阿英最先睁开眼睛。

“这……这是哪儿?孩子他爹”她猛地坐起身,手指触到柔软的棉被,愣住。

阿月也醒了,一转头看见头顶的电灯,吓得“啊”了一声:“松哥!天上有个月亮掉屋里了!”

孩子们陆续醒来,揉着眼睛,茫然西顾。老五(最小的儿子)鼻子抽了抽,突然一个骨碌爬起来:“好香!”光着脚丫就往外冲。

客厅里,11份茶餐厅美食整齐摆在桌上。老五扑过去抓起菠萝包,一口咬下去,酥皮簌簌掉渣,甜香的黄油在舌尖化开。他瞪圆眼睛,含糊不清地喊:“阿爹!这是神仙吃的东西吗?!”

石松笑着走进来,摸摸他的头:“这叫菠萝包,以后天天都能吃。”

老大和老二己经跑到窗边,趴在玻璃上往外看。街上叮叮车驶过,小贩吆喝着“卖云吞面”,穿旗袍的女人撑着洋伞走过。老二呆呆地说:“阿爹,这些人……怎么穿得跟画报里似的?”

阿英和阿月手足无措地站在客厅中央。阿英摸了摸电灯开关,“啪”的一声,满室亮堂,吓得她倒退两步。阿月盯着自来水龙头,小心翼翼拧开,清水哗啦啦流出来,她惊呼:“这水……自己会跑出来?!”

---

适应新环境

石松耐心地教他们使用每一样东西。

“这是电灯,按这里就亮。”

“煤气灶不用烧柴,扭这个开关就能点火。”

“马桶拉这根绳,水就冲下去了。”

孩子们像一群小猴子,兴奋地到处摸索。老西发现电风扇,对着吹出来的风张大嘴巴“啊啊”叫,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老三偷偷按了收音机开关,突然响起的粤曲吓得他摔了个屁股墩儿。

傍晚,石松带他们到天台乘凉。香港的夜景第一次完整展现在全家人面前——霓虹闪烁,高楼灯火如星海,远处维多利亚港的轮船鸣着汽笛。

阿英紧紧抓着石松的胳膊:“当家的,这地方……真是人间吗?”

石松搂住她的肩膀:“以后这就是我们的家。”

晚饭时,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老五啃着烧鹅腿,油顺着下巴往下淌;老二把云吞面汤喝得呼噜响;阿月小口啜饮冻柠茶,被酸得眯起眼睛。

“从今天起,”石松举起茶杯,“我们就在这里扎根了!”

---

夜话

临睡前,老二突然一个闪身窜到石松跟前。石松差点脱口喊出“爹”,硬生生憋住,心脏狂跳——这感觉太诡异了,自己年轻的父亲正眼巴巴看着自己。

“我今晚跟老大睡。”老二说。

虽然七个房间足够大小孩每人一间,但孩子们还是习惯挤在一起。石松选了楼下的卧室,既方便守夜,也免得半夜被孩子们撞见什么——阿英和阿月红着脸溜下楼时,楼梯微响,他总得提醒她们“轻点儿”。

夜深人静,石松躺在床上,听着楼上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呼噜声,阿英蜷在他左边,阿月窝在右边。阿月突然小声问:“松哥,咱们真不回山里了?”

他亲了亲她的额头:“不回了,以后让你们天天吃烧鹅,穿绸缎,孩子们都去洋学堂。”

窗外,香港的夜风送来远处海浪的声音。这个曾经在岩洞里孤独死去的男人,此刻搂得更紧了些。对了,过几年得派人去接老二的媳妇(也就是自己上一世的妈妈)过来当童养媳,不然自己的妈妈没了,会不会影响历史。但万一小儿生出来,自己会不会消失…还有,多重平行世界,到底还有哪些密秘…石松一会头大,首接睡着了